認識悲傷輔導,臨終病人家屬的心理調適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825 11:20:50)
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勇敢抗癌8年,歷經70次化療仍不敵病魔離世,享年39歲。余家人近年來,一路陪伴著余苑綺與病魔積極抗爭,如今余天身為父親的他,親口對外宣布女兒的噩耗,難掩心中悲痛,當場痛哭失聲。
從悲傷輔導角度分析臨終病人家屬情緒失落、悲傷、憂鬱、沮喪都是屬正常情緒反應,而當面對生命的逝去,彷彿像是世界失去了氧氣,種種現實壓力與不安彷彿惡意地掐著自己,讓人窒息,即使再堅強的人,面對死亡所帶來的衝擊,都有可能陷入憂傷。
臺南「張老師」分享從悲傷輔導解析臨終病人家屬心理調適四步驟:
1、接受失落的事實:面對失落,我們的大腦很快意識到事情已經發生,只是心裡有個過不去的坎,隨著時間拉長,慢慢地從迷惘失序的情緒中抽離,漸漸適應、淡化傷痛,最終轉為接受。
2、經驗悲傷的痛苦:所指的「經驗」是要去體驗「過程」,並非要求你大步跨過悲傷的泥沼,反而是邀請你走進哀痛,這是一個無法跨過也不能跳過的過程。並且要以開放的態度接納自己在失落處的悲傷痛苦,這才是經驗悲傷的痛苦,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過程會非常艱難。
3、適應一個沒有逝者的世界:在一個沒有逝者的世界繼續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而這需要看我們與逝者的關係和其曾經扮演的角色而決定。其中我們將學著如何認同自己,從離別的事實和豐沛的情緒當中去修正逝者所代表的意義,這也會是必要的成長之一。
4、在新生活中找到一個和逝者的永恆連結:仍然和逝者保有連結,而且是永遠存在的連結,重要的是,當所愛的人過世後,如何安頓自己處在平衡的狀態,不僅努力地過自己的生活,也同時找到方法持續愛著逝去的人。
若您來不及在病人往生前盡心照顧或完成道別,除了承受失落的痛苦,還可能因為往生過程的不圓滿加深自責與遺憾,建議善用「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讓「張老師」陪伴您,走出生命的低谷。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