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心理腫瘤基金會打造情緒健康影音平台 當癌友的正向抗癌後援啦啦隊!

2022/10/13 09:55
2,13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一場疫情拉開了人與人間的距離,我們跟癌症的距離卻似乎靠得更近。衛生福利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每年有超過12萬人確診罹癌,癌症患者越來越多是高齡社會無法忽視的重大議題,然而從影劇圈、體壇到文學界,從潮流新星到影視名人,不難發現也有越來越多20、30、40代的青壯年族群罹癌。

剛懷孕、有房貸、新工作才報到,年輕人一旦罹癌,立即面臨重大人生抉擇,癌症病患平均年齡約60多歲,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前主任方俊凱指出,「20到44歲的青年癌友僅占總罹癌人數10%,人數少,相對處境和需求最容易被忽略」年輕癌友遭遇的不諒解,身邊同儕很少有人有相關經驗,無法感同身受,「孤單、被隔離感,是他們在診間最常跟我分享的感覺。」

病情不只為青年第二人生投下震撼彈,疫情攪局也打亂了他們的醫療與生活規劃。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就發現,五成癌友擔心進出醫院會增加染疫風險,被視為「EXTRA」的心理支持醫療服務,也出現患者拉長回診頻率或降低諮商時間的狀況。「治療是暫時的,生活是長期的,」方俊凱提醒,青年病友治療後仍應回到常規生活,重新與社會連結。

為讓身心都最被忽略的年輕癌友獲得照顧與支持,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動員精神科醫師、腫瘤科醫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社工師、諮商或臨床心理師、關懷/宗教師等八大職類心理腫瘤學專家化身YouTuber,針對確診罹癌、治療階段到術後恢復等癌症不同時期的身心適應,提供情緒照顧衛教短片,解決癌症患者及家人朋友各種癌後生活困擾,包括「如何安慰罹癌好友?」、「生病後還可以去上班嗎?」、「怎麼和孩子說媽媽生病了?」等主題,給予癌友跨越疫情、時空的雲端專業陪伴。

治療結束進入穩定期後,青年癌友仍必須面對癌症復發或之前抗癌療程帶來的後遺症,也可能面臨其他共病甚至是第2個癌症再來敲門,方俊凱解釋,「後續追蹤、對病情充滿未知都是癌症患者長期情緒壓力的來源。」年輕世代善運用社群工具,也對正確醫病知識需求更高,「心理面有專業團隊持續支持,年輕人漫長人生歲月『與癌同行』的勝率也會提升。」讓心理腫瘤專家短片成為抗癌路上隨選即看、24H不打烊的專屬後援,歡迎按讚、訂閱並開啟小鈴鐺心理腫瘤基金會YouTube頻道

 

# # #

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創立於2013年,深信「癌症病人的情緒照顧,如同身體症狀一樣被重視」,關注罹癌者不同治療階段的心理需要,引進國際趨勢,積極推廣「心理腫瘤醫學」。透過病友心理服務、醫護教育訓練、宣導及公衛倡議,結合臨床醫療與實務資源,提供癌友及其家屬社會心理支持,期待降低癌症病人的情緒困擾,在身體、心理及社會三方面支持下,達成照護癌症病患心理,順利進行正規治療並提高生活品質的目標。

# # #

照片

圖:心理腫瘤基金會情緒健康衛教短片彙整癌症病患身心適應困擾,由心理腫瘤學專家群以深入淺出的對談分享,提供專業心理照顧處方。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