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藏寶般的探險 藏身在東海商圈的午後書房
文字/攝影記者 劉映彣
午後書房二手書店位於東海大學新興路的巷子內,自2007年開店以來已歷經15個年頭。店長因緣際會下在學生期間和三四位同學,有過幫忙老師設立二手書店的經驗,畢業後,店長原先做了份和書店截然不同的工作,而後才決定辭職,開了一間二手書店。
位於台中市龍井區新興路2巷2之1號的『午後書房』
舊書店存在的意義就是想辦法讓所有書找到適合它的人
一間書店的經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不管是書的採購和裝潢的選擇,對一般人的負擔都是相當大的。在學生時期因二手書店結緣的同學們,只有店長還在二手書圈,他說到,台中市的舊書店也比以前來得少,以前還有四、五十間,但現在可能只剩二、三十間,許多老店也消失了。在舊書圈工作16年的店長還是會有感受倦怠的時候,當一個人扛著30公斤的二手書,整理時發現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書籍可以用時,是店長感到最喪氣的時候,但一路上相遇的客人和閱讀過的舊書,又會是繼續前進的動力。「開二手書店沒有那麼難,想到就去做。」這是店長給新手們的建議,抱著熱愛這塊行業的心態去做,相對會比較輕鬆。
午後書房裡的書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二手書
反而很多二手書的知識都是我的客人教我的
很多來二手書店的客人都是來聊天居多,除此之外,店長也會幫常客們找書,因為頻繁的交流下來,店長已經知道這些常客們需求的書籍類性是什麼。
而最讓他難以忘懷的記憶裡,莫過於曾經因為一個人顧店,而無法出去買晚餐的窘境。店長解釋到,因為一開始沒有請員工,一個人顧店沒辦法獨自走出店外買晚餐,於是店長隨手在書房粉專上「抱怨」一下,過不久,店長聽到門口外摩托車停下的聲音,一位客人走進店裡,把食物留在店長面前,「店長這請你吃」只留下了一句話,就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雖然店長自認自己記人的功力很差,但他大概知道那位客人是粉專的粉絲之一,也是如此獨特的回憶,留下了一陣溫暖的餘韻在書坊內。
雖然是二手書店,但書房很早就是網路書店了
午後書房的行銷來源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從實體慢慢轉為線上,因書房自身地理位置,並沒有在人流率高的地區,每天走進書店的客人也有限。店長運用了不同網路平台的資源,也做出一番成績。但說到實體和線上的差別,店長無庸置疑地回答道「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莫過於挖寶的驚喜感」沒有預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書,又或是意外地獲得,都是舊書有趣的地方。
從30塊一本書到三萬塊一本書,二手書的定價不光只是原先的價格,更多的是時間的累積。
在舊書中找到他人遺留下的物品,像發現一段故事。店長說到,在二手書中發現情書是很常見的事,但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發現夾在書中的,是一張民國50幾年的電影票,因時間的堆積,原本黑白的電影票染上一層泛黃的印記。中國糧票、失效已久的銀行存摺,各式各樣的東西都被店長找到過,伴隨著這些物品的,是一個個不知名的故事,這些遺留在二手書中的故事,也帶給了挖寶人(讀者)們無數次的驚喜。
一開始命名午後書房是因為書房都在下午開,店裡這片午後書房dvd對店長來說也賦有重大意義
只要收得到書,就不怕不知道要賣什麼
以前的書很好賣,在那個年代要取代書的東西非常之少,要暸解一個新的事物或是知識時,勢必要去買書,但現今,網際網路的便利和四通八達,只要一鍵就可以認識新的觀點,省去了一本厚重書籍的時間,但也彷彿失去了「為一個渴望了解到的知識,而花上好幾個小時找尋的熱血。」
現代網路的發達,人們選擇了解一件事的管道眾多,店長仍然覺得文字的閱讀不只侷限在紙本上。二手書店的生存之道,只要收得到東西,就知道要賣什麼。
老舊的電影雜誌,卻保存地非常良好
舊書的取捨與否,也是一門學問。
因店長本身是學社會科學的,在挑選書的過程裡,店長有特別引進社會學、哲學以及性別研究類型的書籍。比較特別的是,店長平時就有收藏老CD和黑膠的興趣,開一間唱片行也是他即將要進行的計畫之一。店長特別提到,書的閱讀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但音樂的交流是很開放的,因為喜歡和一大群人分享不同音樂種類的瞬間,所以接下來也會想開一間唱片行。
店長對音樂的熱衷與二手書店巧妙地結合
店長提到印象深刻的經歷之一,曾經收過2.5頓的舊書,總重2500公斤,裡面可用的書不超過300本,取捨過後消滅了2.2頓的書籍。過期10年的財經雜誌、20年前的教科書等,這些都是店長在判斷過後沒有市場性的舊書籍,「其實還是會有一點罪過」店長說道,每一本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歷經時間的汰換,也讓抉擇舊書的過程中,多了一點捨不得。
有許多驚喜藏身在午後書房的角落
前陣子剛結束的膠卷電影放映活動,也是店長自行發想的活動之一,二手書店也能和許多不同媒介的藝術結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