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新咖啡 挑戰外國俗咖啡
【記者顏資蓉、翁敏兒/雲林報導】
近年來國外咖啡大量進口台灣,造成台灣咖啡大受打擊。除了2007年引發了古坑假咖啡事件,到目前為止,市面上販賣的「古坑咖啡」仍是來自國外。國外咖啡除了價格便宜之外,在其他方面與台灣咖啡也略有不同。台灣本土咖啡目前朝著有機的新栽種方式邁進,渴望透過宣傳健康與環保,突破銷售困境。
沈成印以天竺鼠排泄物為天然肥料。 記者翁敏兒/攝影
台灣咖啡與國外咖啡的不同,可以從最根本的栽種環境開始討論起。台灣除了古坑之外,南投、屏東地區也有農民種植咖啡,而鄉公所與沈成印一致表示,種在古坑的咖啡由於經過北回歸線、雨量豐富,是台灣最好喝的咖啡;東南亞地區的咖啡因氣候炎熱、雨量不定,種植出的口感較酸。但是古坑咖啡農沈成印也承認:「古坑咖啡產量小,又位於山區,咖啡園分散;但是東南亞地區可以使用機器量產,進而壓低價格,在這方面台灣咖啡很難比得上。」同時,也因台灣咖啡量少,較少銷售到國外,進口咖啡卻是源源不絕。在咖啡口感、品質方面,不少人認為台灣咖啡雖不苦、不酸澀,但是口味較淡;而東南亞咖啡飲用時會有股酸味,相對地,它的味道也較濃厚。
台灣民眾對於台灣咖啡的消費率不高,除了沒有喝咖啡的習慣之外,價格也是一大因素,因此台灣咖啡應朝國際市場努力。嘉義大學農業發展中心教授許應哲表示:「台灣咖啡想要國際化的話,可透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品質、加強烘焙技術、多參加國際競賽或交流、國內能夠統合單一的對外窗口等方式進行。」他也認為目前台灣多處生產咖啡,每個地方都會打出地方品牌,如東山、阿里山、瑞穗等;但事實上,台灣咖啡以「阿拉比卡」為最主要品種,此與世界各國同潮流。因此,在國內,可用產區之名各自販售;在國外,則共同以台灣咖啡之名行銷,他表明:「否則,台灣咖啡的力量會分散,較難銷售。」
面對國外進口咖啡,咖啡農採用的方式則是種植有機咖啡。有機咖啡不倚賴農藥種植,一切強調自然,兼顧環保與健康。古坑咖啡農沈成印即是採用有機的栽種方式,他說明咖啡在荷據時代已在台灣試種,但由於無台灣人食用,後來也沒有農民繼續栽種,這時的古坑咖啡,是靠著動物採食咖啡豆之後的排泄物繁衍。因此,有機的方式種植咖啡,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面對近年來廣泛施以化肥的土壤,他也有一套不同的見解,他說:「其實有蚯蚓的土壤就是最好的土壤,蚯蚓的排泄物對於土壤品質有所幫助。」在他的咖啡園中,每一棵咖啡樹下都是蚯蚓鑽出的洞。此外,他仍然在土壤上灑了些其他的有機肥料,他闡述:「像是咖啡豆的外皮,就可以放到上面當肥料,這樣的方式不僅環保,同樣符合『塵歸塵,土歸土』的精神,對於咖啡樹而言是很好的肥料。」在他的獨家肥料方面,他使用了天竺鼠的排泄物,在他的咖啡園中養了一窩近百隻的天竺鼠,並且在籠子下面留下空隙,接著便會形成一層層的堆肥。他認為這種栽種方式並非獨家,也希望更多咖啡農使用有機的方式種植。
有機咖啡顧健康、顧環保,在產業精緻化的同時,此栽種方法也有助於刺激消費。此外,台灣咖啡在面臨進口咖啡廣泛之時,除了無可避免之因素,如產地限制,應思考如何應對、如何外銷、如何打出知名度,這些都是台灣咖啡極需深思的問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