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獨木舟撿海漂垃圾 看見海洋美麗與哀愁
【記者李藴璇、蔣帆威/基隆市報導】熱衷水上活動的鄭博元與劉軍逸因為深愛海洋,共同在基隆八斗子成立「旅廢」工作室,帶領遊客體驗獨木舟、立槳等水上活動,將海洋環境知識融入遊程中,介紹北海岸藻類生態、偶遇上岸換氣海龜,讓遊客在玩樂中親近海洋,也看見海洋生態問題,從而產生珍惜海洋的環境意識。
廢人不廢 只是想讓海洋更好
八斗子潮境公園前身為長潭里垃圾掩埋場,位處縣界邊陲地帶,管轄權責任劃分經常處於模糊的灰色地帶,充斥八斗子的只有漫天惡臭和滿山的垃圾。經過整治,原先的垃圾山雖已鋪蓋綠化草皮,不過風浪沖刷,仍不時會有垃圾掉落出來。
「不管怎麼淨灘,垃圾就是清不完。」在基隆海洋大學就學期間就經常參與戶外活動的劉軍逸,看見串起北海岸沿線的不是湛藍海面和迷人多元的海洋生態,取而代之的是一再被風浪打上岸的人造垃圾以及被漁網纏繞瀕死掙扎的海洋生物。這些都是僅僅是能被看到的,有些垃圾被海流沖上常人難以到達的岬灣或海岸堆積,必須攀岩礁石或划船才能夠抵達,都大大增加垃圾被清運的成本與可能。
海洋垃圾約有八成來自陸地,主要由人類活動和使用後不當處置排入海洋,經由洋流帶往其他國家,影響海洋生態。英國環保組織艾倫• 麥克阿瑟基金會更推估,若人類未能自源頭有效減量,全世界海洋塑膠垃圾量將於2050年超過海洋魚類總量。
身在海洋生態第一現場的鄭博元觀察,由於海洋垃圾逐漸增加,微生物、原核等生態系中較低階生物開始會在塑膠瓶上繁殖,形成名為biofilm的生物薄膜吸引藻類附著。而以藻類為食的魚群攝食時就會在上頭留下咬痕。從撿到海洋垃圾上看到的魚齒咬痕,都顯示著海洋生物已經開始與垃圾共生共存。
「『廢』這個字其實不是只強調廢棄物,而是寧願人在環境中當一個無用的人,也不要去製造垃圾、傷害環境。」
鄭博元與劉軍逸兩人看見台灣海洋環境問題以及每到夏天水上活動旺季,大量人潮帶給近海生態的壓力與破壞,決定以「海洋廢人」作為工作室一開始的命名,在基隆八斗子發展戶外友善環境的活動。
↑旅廢工作室在八斗子漁港與遊客進行導覽。圖片提供/旅廢工作室
打造一座安全的生態教室
海洋廢人希望在對環境低干擾、低污染狀態下帶領遊客體驗獨木舟、立式划槳(SUP)等水上活動。獨木舟和SUP大差別在於獨木舟是坐著划行,而SUP需要站在浮板上划槳,更考驗身體的協調性和體力。也因此,獨木舟相較起來更適合各年齡層體驗。
↑帶領遊客體驗獨木舟活動,認識海洋環境。圖片提供/旅廢工作室
目前工作室分別提供潮境公園、象鼻岩、龍洞、金銀島、福隆5條體驗路線,獨木舟遊程開始會在比較靠近岸邊的海域進行,讓遊客熟悉船槳操作方式及建立基本的海上安全觀念才會加速移動前往目的地。過程中除了教練本身的完整專業訓練要求外,也需要時刻注意海象、流向的變化,才能讓遊客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去享受海洋,認識海洋生態環境。
海洋,一座無邊界的博物館
「東北角海邊常看到的海蟑螂,許多人會以為是蟑螂的親戚覺得很害怕,但其實他在生物分類上是和龍蝦、螃蟹比較親近的。」一般水上活動教練在面對遊客詢問海洋生物相關問題時,受限於本身背景知識無法傳達正確海洋知識,而鄭博元的對於海洋的專業正好可以補足這點。
海蟑螂的鰓需要保持濕潤,但其實他非常怕水,因此平時就生活在潮間帶區域,群聚一起以岩岸藻類為食。身體顏色會隨著吃下的藻類顏色有所不同,綠色的藻類吃得多身體就會偏向深綠,褐藻呈現出來的顏色就比較偏黃。
在北海岸五條體驗路線中,劉軍逸最喜歡的就是金銀島。位在貢寮澳底外礁,由珊瑚礁堆積而成的金銀島擁有豐富的生態,可以近距離觀察遍佈淺水區域的珊瑚。每年九、十月前後,經過一個夏天的緣故,金銀島的地形會讓水流無法流通,內部水溫升高就會造成大量珊瑚白化現象。
「過去只在影片、書本上看到珊瑚白化現象,親眼見到大量珊瑚自然白化還是會很震驚。」珊瑚之所以會有顏色是因為上頭會附著珊瑚共生藻,當溫度升高珊瑚蟲離開珊瑚骨骼就會呈現原來顏色,但這並不代表珊瑚死亡,來年三、四月時珊瑚就會恢復原來繽紛的色彩。
劉軍逸也在介紹珊瑚生態過程指出,近年來環境破壞以及海洋溫度升高,即便是在東北角水溫相對低的海域,仍然可以看到珊瑚非自然白化的情形有往下向較深水域白化的情形。
划獨木舟出海 看見海漂垃圾危機
除了將海洋生態的知識點融入玩樂當中,工作室也在水上活動過程設計撿拾漂浮海上垃圾的環節,不以強制方式要求,而是以身作則帶頭撿起海洋垃圾。看到垃圾,划槳接近將垃圾打撈起來,一罐空瓶或一只塑膠袋,雖是小舉動,心理上所帶來的滿足卻是深遠的。
「撿垃圾這個動作不只是好玩,也是親眼見證海洋的垃圾問題,用實際的小動作為環境盡心力。」
鄭博元也分享自己有次出團經驗,時間接近黎明,平穩的海平面天空貼得很近像面鏡子,船槳朝大海划去,遠方傳來吐氣的聲音。「我轉頭過去看到海龜,以為只有一兩隻,結果是十幾隻海龜輪流起來換氣,當下也來不及拿相機,只有大叫。」
全世界目前現存7種海龜中,在台灣就看得見5種。海龜以肺呼吸,需要浮出水面換氣,常見海龜的如綠蠵龜,辨別方式會是觀察龜首顏色或從嘴巴形狀區分是赤蠵龜或欖蠵龜。不過即便知道海龜品種,也無法知曉他們的來處,只知道海龜在產卵時會回到原初出生地,因此海龜從日本一路跋涉到大洋洲都是有可能的。
這群不知來處的神秘海洋嬌客路過台灣海域,同時也帶來海洋垃圾的警訊,鄭博元以今年5月中在基隆外木山擱淺死亡的綠蠵龜為例,在綠蠵龜肚中發現的流刺網、塑膠袋等人為垃圾都是可能導致海龜死亡的原因之一。
不過,鄭博元也坦言工作室其實並沒有想將海洋垃圾議題上升到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而是希望透過讓遊客在過程中,看見海洋生態的美麗與哀愁,從而關心並展開更多友善環境的行動。
不只海鮮文化 還要有海洋文化
不只海上活動,工作室也會帶遊客到基隆崁仔頂市場認識魚、買魚,親自清洗魚的臟器、魚鱗,知道一隻魚在端上餐桌之前的模樣和他所生長的環境。「台灣之所以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是因為大家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鄭博元指出,台灣以海洋立國,然而對於海洋我們所採取的方式是危險排斥,而非認識。
食魚文化的建立以及對生態保育的意識需要通過實地體驗接觸,了解他的生長環境、生長情形,發自內心長出疼惜,才有可能成為一種來自源頭的改變行動。
「六月過後來到晴朗的八斗子海邊,假如沒有看見沿馬路鋪曬的石花菜,那麼就不算真正來到東北角。」劉軍逸打趣說道,北海岸的石花菜大約長在水深3至5米潮間帶的石縫間,一到了四到六月梅雨季就會快速生長。初春的海水冰冷,海女會穿著潛水用的防寒衣,戴上面具潛入水中採集石花菜,採集上的石花菜需要經過7次洗曬,沿海岸公路一路延伸的紫紅色絨毯摻著混雜風中的鹽味與腥味,是東北角獨特的風景之一。
↑旅廢工作室與潮境蕭媽媽合作開設石花菜小學堂,讓遊客學習藻類知識。圖片提供/旅廢工作室
曝曬後的石花菜呈米黃色,滾煮後釋放出的膠質自然凝結成天然果凍,是夏日北海岸最具在地特色的消暑飲品。旅廢工作室也與八斗子在地商家潮境蕭媽媽石花凍合作,在每趟遊程結束後提供遊客品嚐,讓遊客能夠親眼看見生長於石縫間的藻類後,感受手中飲品得來不易。不只如此,為貫徹環境永續的價值,工作室會特別準備環保碗寄放在店內提供遊客借用,減少一次性塑膠器皿的使用。
讓永續旅行成為一種生活風格
今年,海洋廢人正式更名為旅廢工作室,在夏、秋以外的海上活動淡季擴大原先的服務行程,同樣以對環境低干擾、低污染作為規劃方向,發展包括野外炊飯、扎營的戶外技能的山林旅行。鄭博元和劉軍逸希望讓遊客在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同時也明白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我們其實希望客人在安全的狀況下遇到一點在城市沒辦法體驗的危機,譬如嗆水、野外生存,去感受當下大自然與自己之間的關係,然後嘗試自己去解決眼前的問題。」
自然的美好需要親眼見證,而旅行,作為一種親近自然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在過程中學習尊重自然生物,理解環境的構成不是理所當然。並且將路途上看見的美好留存,成為改變的契機實現於生活。讓海洋永續、山林永續不再只是一種倡議,而是可以實踐於日常的生活風格。
↑旅廢工作室希望藉由深度旅遊讓大家能與自然產生連結,看見自然之美。圖片提供/旅廢工作室
採訪側記
自律的廢人有多可怕,實踐零塑、低碳生活有多難?採訪過程中我們不斷追問博元和軍逸海那邊究竟是怎樣的風景,他們眼中的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如何成為日常的執著。從自備環保筷、拒絕使用一次性塑膠店家,到選擇一條聽起來不太容易的創業路。廢人其實一點也不廢,因為對深愛有所堅持,讓環境永續成為一種可能實現的生活風格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