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轉有書 走過不能遺忘的歷史痕跡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黃子怡、彭潔盈/台北市報導】左轉有書是台灣唯一的社會運動主題書店,提倡思考獨立、經濟與情感獨立,時常舉辦各式各樣的書展、讀書會、電影放映會,也透過一系列走讀活動帶領讀者走進台北社運相關的地標。今年11月,左轉有書推出「文學裡的社會運動—走讀台灣兩代人」,首度結合小說文本,透過角色故事安排地景路線,舉辦了「白色恐怖・為歷史留餘地」走讀活動,希望跨度百年時空,讓讀者出發認識台灣兩代人的處境。

給社會的左轉處方籤

位於鎮江街的左轉有書,正是過去俗稱鬼門關的「青島東路三號」——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在台灣戒嚴時期曾用來囚禁、審問政治犯,如今緊鄰行政院、監察院、立法院等政府機關,以及數十個 NGO(非政府組織)基地,2016年左轉有書承接慕哲咖啡,並在2019年從紹興北街搬到鎮江街,開始了現在的左轉有書,書店創辦人為陳慧如,開設書店是希望台灣公民能具有批判、思辨能力,也希望透過閱讀讓民眾關注社會議題和政治歷史。


↑「為了抗爭不公 我們狂飆街頭」走讀合照。攝影/彭潔盈

張慧如開的書店不只賣書、開放 NGO 借場地辦活動,也回應讀者需求籌辦一系列「左轉處方箋」讀書會,邀請專家學者導讀特定書籍、帶領討論,以此降低獨自消化的門檻,張慧如說:「這個就是我們開給台灣社會的處方箋,同時也是開給讀者的處方箋。」像是此次走讀活動與政治受難者的相關書籍-也是櫃檯固定展示販售的一本書《無法送達的遺書》,內容描述白色恐怖受難者被政府扣押多年的家書成了遺書,而遺書又幾經輾轉才有機會重回到家屬手中、重現於世人眼前,證明那疊過往不是沒有畫面的慘白,而是真真切切存在於左轉有書,這也是即便要負擔沉重的房租,書店也不願搬離的原因,因為這裡有一段需要被大眾了解的沉重歷史。

張慧如和書店夥伴長期支持社會運動與NGO組織,台灣也有許多非常優秀的NGO致力於維護民主,然而,台北的房租轉換成場地費成為 NGO 們嚴峻的挑戰,於是書店以訂閱制的方式邀請讀者們一同支持NGO團體,2021 年初,左轉有書發起訂閱式集資,邀請大家以「每月 2 杯咖啡」的時間相約在左轉有書,贊助者可選擇「單次贊助一年份」或「每月定期定額扣款」的方式贊助,讓 NGO 們有能舉辦講座、討論會的場地,並讓居住正義、同性婚姻、勞工權益、中國因素等,所有社會議題都有發聲的空間。為了保留歷史記憶,近期左轉舉辦【走讀台灣兩代人】活動,除了系列書籍電影講座,也發展四條路線帶領大家親訪過去政治受難者及社會運動的故事。


↑恰巧在走讀當天有一群大學生為了反對增加外國牙醫實習名額,也上街抗議。 攝影/彭潔盈

社運年代:為了抗爭不公,我們狂飆街頭​

在11月13日走讀活動主題為-「社運年代:為了抗爭不公,我們狂飆街頭」​,本場次的導覽員是孫友聯,現任勞工陣線秘書長的他,見證參與了許多台灣解嚴後的街頭抗爭運動,這場走讀活動中,走過了左轉有書、立法院、行政院、監察院、中正一分局、凱道以及總統府,帶領讀者走過台灣不管在過去戒嚴時期或是現代社會運動抗爭中政治受難者以及社運抗爭者的足跡而此路徑搭配《狂飆一夢》此紀錄片,紀錄片導演為廖建華,片中描繪社運人士曾心儀、康惟壤兩位為了追求民主和公義的理想,投入街頭運動,放棄青春、工作與家庭的「狂飆」故事,他們從美麗島事件以來,一直參與行動、自願基層選舉扛轎,參與《群眾雜誌》創辦,同時在大街小巷、廟埕、公園宣揚「工農小市民對抗大財團」的理念,此紀錄片結合走讀活動,希望能傳承更多台灣社運故事。

走讀過程中孫友聯分享許多他本身參與社運的經驗與故事,在立法院時,他分享了太陽花學運的場景——學生、民眾佔領議場、拆下立院招牌,他說這個驚世的畫面不是台灣社運的頭一遭,1988年,剛解嚴不久,當時的總統李登輝是農經博士,農民卻選擇在520總統就職日走上街頭,警棍、噴水車前來鎮暴,群眾則撿起石塊反擊,爆發了激烈的警民衝突,而流傳下來的黑白相片中,可見遭拆落的立法院匾額與散落一地的大小石塊,而這些只是台灣社運年代的其中一個場景,看到立法院外圍起來的刀片,他也感嘆地說道身在民主進步的國家中為何還會有這種攻擊人民的東西存在。

在總統府時,孫友聯還分享了一個鮮少人知的抗爭活動——1996年10月10日計程車司機發起的「計程車大夜兵」活動,當時要開計程車除了要自行買車之外,車牌也要向車行租借,要價十幾萬,在當時如果不營業要退租車牌竟然只會退回部分金額,這讓計程車司機們感到氣憤,因此在國慶日上街爭取權益,孫友聯回憶當時的場景說道:「那時候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真的很有力,我們也因此抗爭成功到車牌的自主權。」參加此次走讀活動的學員宜芳也說:「這次走讀活動讓我體會原來這些平時習以為常的地方原來發生過那麼多憾動人心的歷史故事。」


↑顧玉玲老師(左)前不久在左轉有書進行《餘地》的新書分享會。  照片提供/左轉有書

白色恐怖‧為歷史留餘地 ​

另外,走讀另一條路徑結合顧玉玲老師的新書《餘地》,顧玉玲是以報導文學聞名的社會運動者,也是野百合學運的領袖之一,而此書是一部橫跨台灣百年時光的小說,書中數個世代的人物故事也勾勒出台灣歷史一路走來的縮影。

此路徑以「白色恐怖‧為歷史留餘地」為主題,結合小說文本,透過角色故事安排地景路線。

這場走讀的導覽員是《流麻溝十五號》原著作者曹欽榮,曹欽榮也是前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董事兼執行長。曾參與台北228紀念館創館規劃,自2001年參與綠島人權紀念園區規劃、文史採訪、展示設計,並長期收集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口述歷史。他帶領讀者走訪了六張犁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園、青島東路三號、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一帶。​

在白色恐怖的肅殺年代遭,槍決之政治犯的家屬基於貧困付不出贖屍金、怕受牽連的恐懼,甚至根本不知曉親人已被槍決,等不同層面的考量,許多遺體無人前來認屍領回。這些無人認回的受難者遺體,部分送到國防醫學院供解剖教學後進行火化或土葬,其他則由極樂殯儀館送至六張犁墓地進行掩埋。

在不重視人權的社會氛圍,以及管理上缺乏制度的雙重因素下,這些遺體多半被草草處理,形成無人管理的受難者亂葬崗和受難者納骨塔。踏在受難者的屍骨上,希望讓讀者踏著這段不能遺忘的歷史舉步前行;1950年的青島東路三號,是現在的台北喜來登飯店之地,當年是軍法處看守所,許多台灣精英知識分子,在這裡等待判決,曹榮欽希望帶讀者看到半世紀以前不該被遺忘的歷史,透過讓讀者了解歷史,希望讓台灣社會得以前進;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與懷寧街口。紀念碑遠端遙望總統府、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提醒著民主與人權,應當與維護國家的權力彼此制衡。

參與者中有外媒記者,身為台灣人卻從小在國外長大,走讀活動中發現自己對於台灣史完全沒有概念,因此他想深入認識台灣史,讓自己的政經報導蘊含更多在地理解;還有學校位在六張犁附近的高中歷史老師,期望能進修自己為學生導讀;也有人細細確認每個墓碑的名字,是為了替長輩尋找白恐時期失蹤的好友。儘管一起生活,但70歲、50歲、20歲的台灣人,卻對彼此的成長背景和台灣的歷程陌生,總在經歷世代對立,因此左轉希望透過這場走讀路徑讓世代間產生連結,讓歷史創傷與現代民主能夠對話與交流。

青島東路三號的故事必須說下去

左轉有書自2016年承接慕哲咖啡並營運至今,已舉辦超過 1,600 場社運主題活動,當中 225 場免費提供場地,主要是針對人權、性別、勞工、環保還有台灣議題在選書跟進書,希望可以在這個空間裡傳達給讀者一些社會訊息。左轉有書希望讀者在讀完了以後,能開始留意相關議題的新聞,將「閱讀」有機會從一件私人的事情,推展成參與公共事務的影響力。

另外此次走讀活動負責人萬巧蓉也表示現代年輕人普遍對於政治較為冷感,甚至是對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脈絡感到陌生,因此他希望透過走讀活動深入淺出的帶領大家進入台灣人都應該要知道的台灣史故事,未來也會舉辦更多結合社運或是政治受難者的書籍的走讀活動,讓位於「不義遺址」,過去俗稱鬼門關的「青島東路三號」的故事繼續說下去。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我們親自參與了一整天走讀行程,原本覺得會是一趟很硬的旅活動,但是透過孫有聯老師有趣幽默的故事介紹,讓我們可以輕易地聊解認識這些沈重的歷史背景,也讓我們意識到原來台灣民主的發展脈絡是多麽的不可思議,現在我們所享受的民主自由原來都是經過前人努力抗爭、犧牲自我所傳承下的成果,也讓我們體會到飲水思源的重要性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239則報導
2,343則影音
724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26

貓·領事館 還給浪貓一個家

2024-11-21
瀏覽:
0
推:
0
回應:
0
1:32

三峽碧螺春茶王 黃文雄堅持手工製茶

2024-11-18
瀏覽:
2,584
推:
2
回應:
0
2:32

絕育救浪浪 台灣之心深入偏鄉離島做動保

2024-11-15
瀏覽:
5,506
推:
11
回應:
0
2:27

初布 將閒置布料做成MIT團體服

2024-11-13
瀏覽:
4,784
推:
1
回應:
0
3:11

1919食物銀行 幫助未獲社福補助的弱勢者

2024-11-11
瀏覽:
4,275
推:
1
回應:
0
2:18

婦女新知法律專線 30年8萬通電話諮詢

2024-11-08
瀏覽:
3,873
推:
0
回應:
0
1:47

魚菜禽共生 馮明芳打造自然農場

2024-11-06
瀏覽:
4,828
推:
4
回應:
0
1:38

宜大成立飛魚隊 以無人機發展低碳農業

2024-11-04
瀏覽:
5,422
推:
10
回應:
0
2:27

慢島劇團用偶戲揭熟人性騷擾 為兒童發聲

2024-10-31
瀏覽:
16,910
推:
3
回應:
0
3:05

教室養珊瑚 吳鎧任帶學童進行海洋復育

2024-10-29
瀏覽:
4,805
推:
3
回應:
0
3:22
4:40

左轉有書 走過不能遺忘的歷史痕跡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650篇報導,共13,17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650篇報導

13,17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