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思鄉之情激盪出的飲食火花
【記者 張宥妍 ∕ 台中報導】
來自馬來西亞的許惟豪(Albert),幾年前來到台灣求學,畢業後成為上班族工作了3年的時間 ,因為工作的倦怠期加上思鄉的心理,決定試著轉換跑道,馬椰爺也就此誕生,從一開始在各個 市集擺攤,到現在的Albert和他的老婆,已經有了自己的店面。
馬椰爺店名的出現,Albert說因為當初設定的餐點是馬來西亞料理,所以將馬字列入品牌名稱裡 ,一開始希望這個品牌是較有人性化的名稱,大家唸起來會比較親切,因此店名最初的構想是「馬爺 」,而「爺」這個字也意味著長壽的感覺,希望這 個品牌可以長久經營,後來在討論中發現三個字的名稱唸起來會更加活潑親切,品牌也更有朝氣,因此從「馬爺」,變成了「馬爺爺」,而最後更改了第二個「爺」字,取而代之的是椰子的「椰」字 ,也呼應著東南亞的經典代表元素-「椰子」,也因此成為了現在的「馬椰爺」。
圖為Albert(右)和他的老婆(左) (記者 張宥妍 攝)
馬椰爺主要販賣的商品是馬來西亞的早餐-KAYA吐司(也稱咖椰吐司),KAYA吐司的特點在於吐司上面的KAYA醬,KAYA醬是由一種特殊香料-香蘭葉和椰奶作為基底調配而成,香蘭葉屬於東南亞國家比較常見的香料,它本身帶有一點淡淡的芋頭香氣,所以當你走進馬椰爺的店面時 ,就會有一股淡淡的芋頭香及烤土司的香味撲鼻而來。Albert會以KAYA吐司為主要的商品是因為觀察到台灣大部分的馬來西亞餐廳,比較少賣KAYA吐司,就算吃到了,也感覺味道和家鄉口味有許多不同,加上Albert自己平常在家也會做KAYA吐司,因此決定賣他們傳統道地的口味。
回憶起2018年初到審計新村擺攤,除了生意隨著天氣狀況影響,加上台灣人對於KAYA吐司不熟悉,在剛起步時非常辛苦 。傳統的KAYA吐司是由炭火去烘烤土司, 為了讓吐司更香,馬椰爺使用紅木炭,而不是一般的木炭,不僅成本高,需要在開賣前提早到現場生火,就算沒有客人也不能把火熄滅,有時遇到風大的天氣炭灰亂飛影響到其他商家,結束時還要花時間清理炭灰,真的費時、費力、費成本,但馬椰爺還是堅持想用最傳統的方法來做。
圖為為客人送上餐點並細心介紹的Albert。 (記者 張宥妍 攝)
隨著時間的推移,努力宣傳推廣,客人數量 逐漸增多,馬椰爺和KAYA吐司也被更多人看見 。現在的KAYA吐司也因為馬椰爺在土司和KAYA醬上不斷改良,才做出最符合台灣人口味的KAYA吐司。起初客人反應KAYA醬很好吃, 只是過於甜膩,因此馬椰爺經過不斷嘗試調整了甜度,找出最適合的味道。Albert也發現台灣人較喜歡日本生吐司的口感,考量到口感以及木炭可能影響其他商家,因此改變了烤土司的方式。
圖為製作KAYA吐司的老闆娘。 (記者 張宥妍 攝)
傳統馬來西亞的KAYA吐司本體較乾,像餅乾、點心般會吃不飽,於是馬椰爺讓傳統KAYA吐司和日式生吐司的口感結合成外酥內軟,變得更符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馬椰爺除了KAYA吐司之外,還有販售從馬來西亞進口的茶葉製作而成的拉茶,KAYA吐司裡頭夾的奶油,也是使用國外進口好品質的奶油。Albert說,馬椰爺KAYA吐司在台灣的接受度很高,也有許多回流客。 馬椰爺也曾經和其他商家推出聯名活動,像是今年5月中旬,馬椰爺就和土木工社推出-土木椰爺 南洋祭,主要還是以KAYA吐司為基底,搭配不同食材推出4種KAYA吐司,得到了許多反響與回 饋。Albert和老婆四處擺攤,在疫情尚未發生前,台灣常有國外旅客來台,偶爾遇到同樣來自馬 來西亞的顧客,彼此之間可以透過國籍以及KAYA吐司的連結,讓身處在異鄉的Albert感覺到家 鄉的親切感,被馬來西亞顧客稱讚「就是這個味道!好懷念喔!」Albert就很有成就感。Albert帶著 思念家鄉的心情,把傳統馬來西亞KAYA吐司改良成符合台灣人飲食習慣的馬椰爺KAYA吐司, 把這份心意推廣給大家,這也是馬椰爺想傳達給大家的意義。
「有想法就做!」這是在1500多個創業 的日子裡,Albert想跟大家分享的事,這個 時代過得太快,機會很快就會消逝,有時候因為一時的猶豫,就錯失了許多檔期、廣告 ,還有和商家合作的機會,就算是抱持著嘗試的心態,只要有想法就勇敢去嘗試,不做出行動,甚麼都不會獲得。對於未來的規劃 ,Albert和老婆還在思考當中,主要希望以擺攤為主,雖然有自己的店面,但擺攤才有更多機會遇到不同客人,也才能藉此達到推廣的目的。也希望這份因為思念家鄉的心情 ,可以推廣給在台灣的大家。
圖為馬椰爺位於華美街的店鋪。 (記者 張宥妍 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