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怡菁/嘉義報導】
「打開布袋,看見幸福!」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於2010年暑假,與一群入選行政院青輔會「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的4名青年工讀生,組成鹽村尋夢團,推行布袋當地文化資產。鹽村尋夢團在10月初受邀到嘉市的洪雅書房進行座談分享,更有來自中正大學的學生,以回家鄉服務的心情,分享她眼中的布袋。
用熱情深耕在布袋,鹽村尋夢團並且在暑期協助電視節目拍攝。
圖片來源/布袋嘴文化發展協會
在整個行動計畫期間,擔任紀錄片導演及營隊營長的中文二蕭景宇說,因為家庭因素,曾經很想離家,可是現在卻又很想回來看看之前錯過了家鄉的哪些。蕭景宇與其他兩位紀錄者都為布袋學子,他們先在鹽村中田野調查30個地方,從觀光景點到村裡巷弄,紀錄片中嘗試用在地者的視線,藉由影像告訴觀眾不為人知的私房景點。13分鐘左右的紀錄片裡,洲南曬鹽場鹽巴收成、社區媽媽的土風舞蹈,都透過紀錄者的腳步,帶領觀眾體驗,最後,片中更附上工作者彼此的真情流露。紀錄方式自然活潑,不受限於專業的框架。同為在當地的紀錄片工作者邱彩綢,協助指導拍攝與後製。他們更在最後成果發表時舉辦「廟城電影院」,邀請在地鄉親共同觀看,借此號召居民一同活絡社區。
這幾個大學生是第一次拍攝影片,沒有純熟的技巧與經驗,加上與暑期舉辦的其他活動同時進行,當中遇到的瓶頸不少。蕭景宇說,紀錄片拍攝時,耐著日曬風吹雨淋,然而片子最後呈現的結果和起初的設想已完全不同,他們常常需要在文化協會總幹事的想法與邱彩綢老師的想法之間找出平衡。另一位拍攝活動紀錄的青輔會工讀生黃偉強表示,影片拍攝結束後,他重新檢視自我能力,發現由於經驗不足,較乏事先的組織規劃,所以認為影片的呈現沒有預期理想,但過程結束後,每當看到跟布袋有關的事物,就彷彿又聞到布袋那很重的土味和很重的鹹味,令人懷念。
文化協會秘書戴桂紅說:「青年們透過參與社區的文化節慶活動,尋回了對當地社區的認同感,同時也透過影片紀錄了布袋居民的夢想。」這幾位青年們認為紀錄片能帶給外地人的影響也許不大,但能確定的,影響最大的那個人是自己,蕭景宇說,因為自己又重新找回小時在布袋的種種記憶與對家鄉的濃厚情懷。座談會中,有關觀眾建議紀錄片要持續進行,不要停止。也有觀眾分享心得,認為影像是其中一個工具而已,他們會如何繼續為家鄉繼續努力,更為重要!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