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與野生動物共存 從理解做起

2023/01/18 09:00
9,491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 張宇耀/台中採訪報導】

野生動物是指各種生活在自然狀態下,沒有受到人工選擇影響的未被馴化過的動物,一般會具有以下特徵,在野外獨立生存,不依靠外部因素存活、具有族群及排他性,在外會有用排泄物標示領土宣示主權等行為。依據各國和各個國際機構的差異,也可能包括或不包括遭遺棄且已野化的家養動物及圈養動物。

照片

野生的黑翅鳶。(圖片來源/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提供)

 

生物多樣性也是一個安全網,有助於確保這個星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福祉,包括人類。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為的生態足跡也隨之增加,人類的過度開發造成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不斷的受到侵害,動物的活動範圍遭到限縮,此時野生動物保育的議題也逐漸地浮上檯面。

照片

現今的動物在生存上遭遇了許多難題。(攝影/張宇耀)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長期關注野生動物議題,平時收留被民眾通報,或是人為因素受傷的野生動物的非政府組織,學會裡的資深志工林文隆提到,目前野生動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棲息地的消失,在棲息地被大幅破壞的情況下野生動物在覓食,生存等條件也變得更嚴苛,但目前在棲息地消失的這一塊是很難去避免的,現今的臺灣野生動物面臨到了與人類共存的課題。林文隆說到野生動物都來自於牠們的棲地,然而牠們的棲地正面臨著千奇百怪的開發理由,例如為了省下5分鐘的路程而開一條非必要道路,為了綠能而在森林中放置光電板,時常為了少數人的特別目的,大自然的野生棲地就不見了。因此人類和野生動物必須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應該適度留白,避免掉不必要的開發。

學會平時收容一些民眾通報,或是因人為因素像被車撞、撞上玻璃等各種情況的野生動物,而收留的對象從體型較大的猴子、猛禽、或者是小隻的松鼠、鳥類等都會被送來這裡收容照顧。協會的志工們會固定檢查他們的狀況,會記錄他們的受傷情形,照三餐餵食,每個禮拜也會有志工幫他們量體重、拍照,記錄他們的生長過程。

受傷的野生動物經過一陣子的療養後,會有醫生來評估牠們的狀況,傷癒的動物將進行野放訓練,等到確認可以獨立生存之後,志工們就會尋找適合他們生存的地方進行野放。野放前也需評估牠們在自然環境生存,條件符合了才會將他們放回到原本的棲息地。假如幼獸還沒斷奶的話,志工們也會扶養到他們能夠自行覓食的時再進行野放。

目前對野生動物的主要威脅包括棲息地的破壞、退化、過度開發、盜獵、污染等因素。

野生保育學會開始進行野生動物救傷後至今,野生動物收治的數量有愈來愈多的趨勢,並且種類也不少,例如說會收留黏鼠板遭黏住的鳳頭蒼鷹,不慎撞到玻璃的東方草鴞等其他鳥類,或是有被車撞或者是被流浪狗攻擊受傷的石虎和穿山甲,在這兩者的情形下死亡率極高。另外,有沒事走在路上被抓,跑到人家家裡等無害通過情形也都時常發生。

在過度開發的狀況下,野生動物棲息地被破壞,動物們也被迫得往人類的活動範圍接近,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的矛盾在也逐漸地加深,野生動物因為某些人為因素造成傷亡的事件也不絕於耳。林文隆說到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發生衝突有時來自動物「不受控」的行為,但是要求牠們符合人類的標準要乖要聽話,顯然也不太合理。那麼,怎麼樣才能讓人和動物和平相處呢?為何這些野生動物總愛走進引水道、總愛走到高速公路上呢?與其說野生動物總是不小心走錯路,倒不如說我們在建造城市時和開發時,沒有顧及到野生動物可以如何兼容到我們生活當中。

照片

遭黏鼠板黏著的老鷹。(圖片來源/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提供)

 

現今的許多野生動物已經很努力地在適應這些已經被人工改造的環境,牠們必須要找到食物,躲避天敵,而如今的它們在這樣的環境能撐多久沒人知道。我們也該努力改變這些生硬的環境,例如嘗試去了解野生動物棲息所需要的必要條件,加以改善及反思,協調野生動物相關公務、和公家、民間機關之間充分討論,要一般民眾去了解野生動物上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只要對野生動物有保育概念就好了,友善野生動物,創造出彼此之間共生共存的雙贏局面。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