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傳統文化結合創新思維 開拓國際市場

2023/02/01 09:00
9,273次瀏覽 ・ 3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 張宇耀/台中採訪報導】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是一種用布偶表演的地方戲劇,源於中國大陸,後在臺灣發揚光大,成為台灣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傳統藝術。

掌中戲布偶的頭是用木頭或是木材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了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這些之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會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布袋戲學者吳明德先生在《布袋戲名稱考述》中以布袋戲之「布袋」是因早期單人式布袋戲一肩擔戲演出時收放道具的大型布袋,此布袋在演出時可當作遮蔽主演身軀的布帷而得名,可以讓觀眾留下鮮明的視覺印象,遂稱之為「布袋戲」。而掌中戲此稱呼是業界布袋戲團普遍的共識,只有「掌中戲」這個稱呼才能強調主演的雙掌,將布袋戲的表演提升到藝術的層次,所以「掌中戲」這稱呼就成為布袋戲從業人員的最愛,而民間則是俗稱「布袋戲」。

布袋戲在台灣擁有百餘年歷史,1960年代電視布袋戲曾風靡全台,紅遍大街小巷,史艷文等經典角色更是四、五年級生共同記憶裡人物角色。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年紛絲凋零、年輕世代收視管道改變等因素也逐漸的沈寂下來。面對年輕世代閱聽習慣改變與影音串流平台崛起,布袋戲這個百年傳統文化也面臨到轉型的問題,此時再次將布袋戲發揚光大甚至推上世界舞台的正是霹靂布袋戲。

靜宜大學在12月15日舉辦了霹靂英雄戰場特展活動,展示了霹靂布袋戲歷年劇集主要角色的戲偶及其特色文物,也邀請到了霹靂全球品牌授權的經理劉泰亨來分享關於霹靂布袋戲的發展歷史、IP營運、影視製作以及未來展望與夢想。

霹靂布袋戲於1988年創立,團隊自電視劇《霹靂金光》開始的一系列布袋戲電視劇作品及跨媒體製作系列,以每齣劇集名稱前皆冠以「霹靂」兩字而得名。霹靂布袋戲的表演手法與傳統布袋戲有所不同。其特色是在傳統布袋戲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包括強化聲光爆破效果,近年來也會使用電腦特效、戲偶的加大至三尺三和精緻化、改進操偶方式等,包括布景也從早期的平面或小規模布景、演進至今有大型布景、隱形地道、動畫合成背景,甚至實景拍攝。

劉泰亨在演講中表示,霹靂布袋戲在木偶改良及在操控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如由傳統的塑膠假髮演進為真實的植髮;尺寸與造型方面,戲偶尺寸加大、造型精美與擬真化;雙手從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開、手指只能彎不能動的木手,演進到五隻指頭皆能自由抓握的塑膠活手,並增設可動關節及懸絲木偶概念出發的鋼絲技術,使其能達到輕功與纏鬥的視覺效果。在這些的技術創新之下,不論生、旦、淨、末、丑、雜戲偶的個性與情緒在師傅的演繹中活了起來。

照片

資深操偶師在靜宜大學的展場表演操偶。(攝影/張宇耀)

 

霹靂布袋戲採用一條龍影視生產線,整個團隊四百多人從劇本、造型、口白、配樂、操偶、攝影到後製都是他們一手包辦,劉泰亨說到,創新是一條不討好的路,「文化是作為彼此情感連結一個最好的方式,只要有人喜歡布袋戲,我們就會努力把劇拍好,推廣到世界各個角落,讓傳統的布袋戲文化被全世界看見。」

照片

霹靂全球品牌授權的經理劉泰亨分享霹靂布袋戲的創新。(攝影/張宇耀)

 

霹靂布袋戲在經營方面以創新多元化的手法來推廣知名度,打入大眾的市場,例如經常和公部門或者異業結合,跨足影視、文化及媒體平台,善用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再加入自身的行銷元素,也正好符合文創的概念,陳年美酒也能裝新瓶,讓裡頭的經典角色比如素還真不只可以演布袋戲,還可以代言高粱、賣3C,透過電影、影集、出版品、主題商店、周邊商品、劇場展演及交響音樂會等,跟上市場腳步,近期更是跟遊戲知名大作《魔獸世界》合作,總總跡象也看得出他們想與時代接軌的野心和創新的思維。

霹靂布袋戲至今推出近80部、超過3,000小時的劇集故事,誕生4,000多個英雄人物。30多年來,靠著不間斷的IP創作及一條龍的影視製作,從電視《霹靂金光》到電影《聖石傳說》,從 《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風靡日本,到近期登上世界串流影音平台Netfilx的《霹靂英雄戰紀之刀說異數》。霹靂布袋戲靈活的思維、與時俱進與創新的精神,與異界合作結盟的開放多元,也令如今霹靂布袋戲的作品已經成為了一項跨越地區、語言、文化隔閱成為全世界都能暢快享受的現代娛樂。

照片

靜宜大學圖書館展出各式各樣的布袋戲角色和相關文物。(攝影/張宇耀)

 

劉泰亨最後也強調霹靂做為文創娛樂的領航者,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的去做改變,樂於開創未知、勇於實踐想像。使用創新手法,翻轉世人對布袋戲的成見,並用職人的精神,賦予傳統文化新意,更希望越在地,越國際的方式用布袋戲和世界接軌,讓每個世代人和收看的觀眾都認為布袋戲是一件很酷且很潮流的臺灣傳統在地文化。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