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魔術方塊家 鑽研盲解帶進社會
【記者 陳子瑤/台中報導】
風靡全世界的益智玩具「魔術方塊」Rubik's Cube,經歷了時間的洗禮,當中產生了不同的變化。魔術方塊於1974年由匈牙利的建築系教授魯比克·厄爾諾所發明,發明動機是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三維空間概念,而產生的教具。魔術方塊需要冷靜且極具邏輯思維的腦袋去進行,隨著時間的流逝,益智玩具逐漸多樣化,而魔術方塊亦漸漸銷聲匿跡。
隨著網際網絡的興起,魔術方塊又再一次的開始盛行,先是有許多個人網站開始分享魔術方塊解法,有不同的比賽使人再度關注這個數學界的文化。魔術方塊是一項具挑戰性、技巧性且又能夠不斷挑戰自我的項目,能夠不斷增值自己,從錯誤與失敗中學習。
「一小時學盲解」是臺灣一個魔術方塊的教學平台,創辦人洪啟倫擁有長達15年的魔術方塊經驗,參加過無數個的魔術方塊比賽,刷新臺灣多個紀錄,由一位參賽者逐漸成為教師,目的是希望將自己所擁有的技術與經驗作整理,製作進階版線上課程,替想變得更強,想挑戰自我的玩家鋪路。洪啟倫說,曾經在國中學力測驗的時候,大部分的同學都處於高壓狀態,後來有一位同學帶了魔術方塊回校,便開啟了他與魔術方塊的牽絆。
一小時學盲解的創辦人洪啟倫。(圖片來源:洪啟倫提供)
魔術方塊種類眾多,確實難以去統計它的多與少,最粗略的分法就是「正階方塊」和「異形方塊」,正階方塊是市面比較常見的正方體魔術方塊,現在可以輕易買到的正階方塊種類從 2x2、3x3、4x4 到 21x21 魔術方塊都有。異形方塊則是特地把零件設計成不同的樣貌,像是齒輪方塊、金字塔方塊之類。而且,人類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魔術方塊的發展已經不再限於解方程,網絡上有不少創作者利用數學公式,將魔術方塊拼貼為一張方塊畫,比起以往只是聚於一個方塊中,魔術方塊畫確實興起一段新浪潮。
魔術方塊拼畫界裏的名人Josh Chalom,拼貼岀很多不同名人的方塊畫,而這個領域的發展也慢慢於社會中得到討論度。臺灣亦有一些創作家分享他們於魔術方塊中的經驗和作品,洪啟倫曾經於YouTube平台上分享過他製作陳時中部長特殊畫的教學,他指岀只要你懂得復原魔術方塊,那你就能夠做得到,看似很困難的方塊畫,只是很單純地把魔術方塊格子的顏色去轉換而成的。如果想得到一幅更精緻的方塊畫,則可以運用DPI去理解,即是一個量度單位,用於點陣數位影像,意指每一英吋長度中,取樣或可顯示或輸出點的數目。其實製作魔術方塊畫的竅門就是一顆耐心的心,畢竟要拆解幾百個的魔術方塊也需要很多時間和邏輯思考。
一幅由魔術方塊拼成的圖案文字和陳時中部長的人像畫。(圖片來源:洪啟倫提供)
數學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科目,而魔術方塊卻運用了數學的原理去形成。洪啟倫分享道,對於初學者來說,只要最終目的就是把顏色轉到正確的位置上,做不到的部分透過公式去處理即可,現在像是「雙公式基本解」這種初學者向的教學,已經簡化到只要按照一套流程,搭配兩條公式,就可以把魔術方塊復原了,而對於進階玩家來說,比較容易學習的概念是數學代數的「Commutator」。其實魔術方塊最大的特色是,每次復原使用的技巧都不會一樣,偶爾突然學到或使用到新技巧會很有趣,在過程中以為自己可以刷新紀錄,但按停計時器卻發現還差一點的反差感也很刺激。
社會上常常看到很魔術方塊比賽,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一個3x3的正方魔方,轉眼間數十秒就能把它復原,一瞬間誤以為是魔術表演,背後卻是玩家不斷失敗和練習得來的效果。洪啟倫作為魔術方塊的導師,擁有多年的解魔經驗,他也曾經參加了很多的比賽,於2018年臺灣盲解賽中,多顆盲解項目以「同時記憶16顆,成功復原15顆」再次刷新臺灣紀錄,至今已將近三年無人能破。並且開始將盲解魔術方塊帶進臺灣,盲解魔術方塊顧名思義,在看不到魔術方塊的狀況下將它復原,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是一個極高難度的復原方法,盲解則是先固定出一個位置做為起點,而一顆方塊總共有8個角塊與12個邊塊,也就是說我們只要把這20顆都用上面這種概念移動到它們專屬的位置,就能夠完成復原。
一小時學盲解的工作坊,舉辦線上與線下教學,而且在YouTube平台上有數百條影片,將一一拆解不同種類的魔術方塊的拆解方法提供給魔術方塊的玩家觀看。洪啟倫說,成立工作室就只是一個不願意輸,願意付出行動去變得更好的人而已,多次在台灣發表新的魔術方塊技術與記憶技巧,其實都是建立在自己失敗更多次後才找到的方法。透過自身的經驗,分享給大家,昐望能夠讓魔術方塊的玩家,更能夠挑戰自我,超越自己不斷進步,無論甚麼領域,擁有一個好玩的感覺,才能使自己更有動力地繼續前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