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綠色廊道 傅玲玉美化災後汐止河岸
【記者劉宥淳、郭思嫺、陳品妤/新北市報導】
禮門里綠色廊道,是基隆河畔藍色橋樑旁的後花園人行道,由汐止區中正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傅玲玉進行社區營造工作,將曾被水災破壞的綠地,由居民美化整理成親水小鎮,平時能夠在河岸漫步騎車,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因為整治效果受益當地居民,所以地主也並未收回地權。
↑為改善汐止區生活品質,傅玲玉投入社區營造工作,和居民齊心落成「綠色廊道」。攝影/郭思嫺
回顧汐止淹水年代 從小角一隅看出大詬病
汐止曾是原住民凱達格蘭平埔族村落所在地,在1758年時,漢人在此發展小型聚落,後改稱水返腳。前禮門里里長傅玲玉回憶起過去在1998年,汐止區常受到風災和水災的接連重創影響,導致當地許多家園美景遭到破壞,讓身為里長的她決定必須要翻轉汐止現況。2011年,當時正逢納莉風災,她組織志工隊,號召許多居民參與「環境認養」活動。「樹倒了,就自己扶」,每天定時清掃街道,將沿路上的泥濘清理乾淨,儘管整頓經費不足,她仍與居民討論如何將環境整治完善。
回憶起剛開始投入社區營造工作,為綠美化基隆河沿岸,向當地居民蒐集家中的盆栽樹苗,她說道,當時接獲到的數量和一噸半的小卡車一樣多,和林務局與環保局申請共計三十二萬金費添購新的土壤以及清洗社區街道,在社區眾人齊心努力下,清理水災堆積的垃圾,將草拔除移植盆栽和樹苗,打造出生意盎然的綠色廊道社區小森林,不論是新舊居民,都可以在散步享受綠蔭的同時,更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區。
↑綠色廊道門口旁的休憩區,吸引許多動物前來一同踏青。攝影/劉宥淳
號召居民美化河畔 打造綠色廊道
傅玲玉擔任禮門里里長後,察覺到因為地勢下陷的緣故,使鄰里附近淹水頻率激增,讓當地居民感到生活品質上的不適。於是她便進行地方社區綠化、河畔整頓等工作。在整治過程中,她號召當地居民種植多樣的花草,預計要讓禮門里的環境改善成富含人文、景觀綠化和生態示範的重點社區,其中以會呼吸的道路「綠色廊道」最具改善成效,成功賦予社區綠美化的生機活力。
↑位於藍色汐止聯絡道橋旁的汐止區禮門里綠色廊道門口。
為了要爭取將人文之美融合當地生態環境,她向水利局和林務局申請基隆河地和樹木栽種權利,預計為社區開發出綠色園區。「解決河畔環境問題後,種了許多樹,反而讓水的需求變高了」,她說道,當時為解決當地水源問題,又必須顧慮到樹木生長環境,經過專家的指導,建設了「隱藏式的水撲滿」在社區道路上,他們以「剪綵」的氣球高度為基準,當作水溝深度,而剪綵上氣球高低差的位置即是水溝長度,建設出兩條水溝,連結在一起後,成為了地下水庫。
「多虧了社區的所有志工們,才有現在的禮門里」她說道,當時所組織的志工隊,皆相當有熱心,踴躍參與每一項環境美化清潔的工作,當地的居民也積極參與認養環境,親手栽種花草樹木,打造出了綠色廊道,成為社區中的小森林,不論是當地居民或外地遊客,前來此的人,都可以在長達150公尺的廊道中,悠閒享受散步時的綠美化景觀。
↑翻著手冊,介紹著禮門里的傅玲玉,讓更多人知道汐止的美。攝影/陳品妤
居民笑容的力量 成為建設的動力
提及當年擔任里長時,她說,改造完畢後,她每天都會在基隆河岸散步,回憶每位笑口常開的居民,正向的回饋,是讓她更加有自信,願意嘗試改變、面對社區的不同大小事。在綠色廊道設立完成後,居民們漸漸會走出家門散步,有時還能看到親子在外互動的畫面,令綠色廊道的功能達到最大效益。「真正讓我最開心的事,是看見居民們幸福的笑容,比起建設完畢後有所功用,還來得可貴」。
「不單是我個人的力量,要改變社區,必須要是全體居民的合作與參與」,為凝聚起居民的社區意識,必須要讓居民了解汐止的往年故事,為了讓每一個住在汐止、每一個前來汐止的人,體驗「美麗家園」,必須要讓汐止的未來故事,加諸更多色彩。
↑手冊中的綠色廊道介紹,讓前來的人可以了解汐止的生態樹林區。攝影/陳品妤
採訪側記
走進禮門里綠色廊道,除了能夠遮蔽的植物,還有微風吹拂,是很適合居民在炎炎夏日裡到這裡散步運動的好去處。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採訪經過當地時,可以看到不少騎自行車或走路的人,社區建設出來真的有被充分居民利用,廊道旁也有設置菸蒂桶與提供清理毛小孩排泄物的袋子,可以看出社區對環境整潔的重視與維護。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