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頭盛況成昔日 青春逝去的重建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 林慧明、徐建樺/嘉義新港報導】

自板陶窯交趾剪粘工藝園區設立以來已過18年,觀光熱潮退去造成周邊店家多數暫停營業,板頭厝的各協會與地方再造人士面臨再次沒落,也開始推動不同方案,而板頭厝如何再次推動社區發展,以及正視觀光熱潮退去的景象,成為了社區再次復甦的關鍵。

板頭沒落三主因 志不同社區崩解

板頭厝過去因為社區再造而帶來觀光人潮,當初在雲林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黃水水,在陳明惠的邀請之下來到板頭厝,但投身板頭厝農村再生多年之後,他和女兒黃暐棽也發現此處再度沒落的原因。

返鄉創業人士 黃暐棽:「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當初(102年)的接駁小火車的事故,也是因為疫情,本來是還可以勉強維生,但是疫情開始了之後是真的沒辦法(生存)。」

雲林縣傳統工藝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理事 黃水水:「後來經過幾任理事長的經營,一個人一個人的想法不一致啦,有據點的人就各自經營,沒有像以前大家都提供智慧出來,後來分解了,(接駁小)火車停駛了(社區)就整個支離破碎了。」

真情融入土地 社區營造共榮共利

當初陳明惠在看到故鄉的景象後,懷抱著「如果有一天,火車ㄟ轉來」的期許,用自己的雙手重建社區,而在這段期間他也看見許多必須解決的問題。

新港鄉頂菜園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明惠:「你要融入社區,你還是要有很多參與的過程,他們(公部門)沒有很多所謂真情流露去為這塊土地去做的,那我要找的不是因為政府的案子讓你們核銷、發展什麼農業,都是假的。」

雲林縣傳統工藝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理事 黃水水:「社區總體營造其實就是一個分享的志業,要有一個共享,共榮,共利(的精神),(不要像)有些人說在賣空氣,我們是要賣人文。」

社區營造執行難 公民意識恐低弱

社區總體營造雖然能帶來新生機,但該如何執行也是一大重點。

新港鄉頂菜園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明惠:「 我認為台灣的社區應該受到很多衝撞之後才會改變,我要去把人的本能跟社區的本能找回來,(我)一直再三地呼喊公民意識、在地認知跟文化的價值,如果你沒有參與的過程,只是要拿到公部門的錢下來,那種社區全台灣都是,『社造』這兩個字在台灣可能幾乎是死掉了,(重點是)你怎麼去喚醒另外一群人。」

農村資源帶生機 望火車歸來那天

如今面對這樣的問題,南笨港休閒農業區的成立,為板頭厝帶來了第二次機會。

板陶窯交趾剪粘工藝園區教學老師 陳秋薇:「因為大家都知道這邊是個農村,那我們就善用農村資源,所以我們就會推出一些像是雜糧採收,(還有)古蹟之旅帶遊客了解古笨港文化還有這邊的發展史。」

板頭厝從第一次(民國71年)因為五分車停駛而沒落,到如今因為社區發展問題再度面臨困境,社區居民開始思考對策,讓板頭厝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如果有一天,火車ㄟ轉來」,如今板頭厝的火車又將駛向一個全新的地方。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450則報導
2,143則影音
555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9:59

以土為鑄 陶雕大師的不凋之美

2023-06-19
瀏覽:
19,373
推:
2
回應:
0
9:48

身心障礙運動 有愛無礙

2023-06-19
瀏覽:
40,727
推:
1
回應:
0
9:04

讓障礙者自由:自立生活的未竟之路

2023-06-19
瀏覽:
21,369
推:
45
回應:
0
2:55

「ㄨˋ自身」 李明杰小型創作展

2023-06-12
瀏覽:
11,709
推:
0
回應:
0
3:00

無聲麵店 聽障者的一片天

2023-06-12
瀏覽:
21,038
推:
198
回應:
0
9:54

綠豆嘉義人 找回記憶中的朴子味

2023-06-12
瀏覽:
29,119
推:
413
回應:
0
2:51

「廢」欲清 海廢監測一起來

2023-06-05
瀏覽:
15,193
推:
3
回應:
0
2:52

白色浪潮 來去溪口看拉麵線

2023-06-05
瀏覽:
18,239
推:
3
回應:
0
2:59

乘風呢喃歷史記憶 社區講堂開講

2023-06-05
瀏覽:
12,433
推:
1
回應:
0
2:59

轉啊轉 溪口國小有陀螺

2023-05-29
瀏覽:
19,776
推:
3
回應:
0

板頭盛況成昔日 青春逝去的重建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1,839篇報導,共12,4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1,839篇報導

12,4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