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藝術田為生 為小朋友種快樂
【記者劉馥萱/嘉義報導】
純吉他演奏搭配磨咖啡豆的獨特噪音,藝術氣息滿溢。劉育良坐在工作室裡為小朋友預備的小板凳上,對成人而言過矮的高度,已成了他的習慣。這是劉育良耕耘七年的「藝術田」,以Children’s Art為英文名,可以見得這位藝術農夫有多麼愛小朋友。
大學畢業後劉育良就回到家鄉嘉義。在等待當兵的6個月期間,舉辦了第一場校外個人展。於此同時偶然遇到他的貴人,一位文化局的工作人員,因此退伍當天就到鐵道藝術村工作。短短三年間,從駐站藝術家、展演企劃到藝術總監,在這期間也成為許多藝術家的幕後推手。幫忙藝術家佈展、主辦展覽,從企劃、開幕到整個展覽結束,可以說是服務藝術家的工作。他肯定地說:「這三年讓我累積很多經驗,碰過很多藝術家,那是一個很重要的跳板。」
劉育良喜歡帶著小朋友以大自然當做素材創作。
圖片來源/劉育良提供
2004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藝術田」,門前的公園隔絕了大馬路的嘈雜,獨立出一塊緩慢而寧靜的小桃花源。「前面的綠帶給我很足夠的安全感。」劉育良說。而提到教小朋友的收穫,他真誠地表示,常常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到比教大人多的、非預期的、很有感動力的東西。
牆上佈置許多照片還有掛著小朋友的圍兜兜。
記者劉馥萱/攝影
劉育良指出:「跟小朋友相處,可以從他們身上交流分享平常比較沒辦法出現的東西。」他如數家珍地分享,小朋友的天真、單純、沒心機、可愛和創造力,這些是長大幾乎就沒有的。而由於身為弟弟,相較於大人把期望都放在哥哥身上,小時候的自由度就很高。「有家長跟我講說,他的小朋友根本沒有時間耶!」劉育良感到很不可思議。小朋友需要做功課、去補習班,回家還有練琴或別的樂器等等,劉育良認為這樣被規定很可憐,時間都被塞滿了。因此對於教小朋友創作,他表示:「我是彌補他們的放鬆和快樂。」
小時候,劉育良的藝術天分並沒有很明顯。不過小時候的劉育良便會自己背著畫架騎著腳踏車到公園寫生。小學畢業時,老師曾經建議媽媽讓劉育良就讀在嘉義唯一有美術班的蘭潭國中。不過媽媽擔心從家裡到學校的大斜坡騎車危險,因此便打消念頭。
CD播放器是劉育良自己把黑變成白的,小花
也是自己裝飾的。 記者劉馥萱/攝影
高中時就讀嘉義高商,劉育良說:「我重要的啟蒙老師算是在高中教油畫和西畫的老師,這也是我後來大學讀西畫的原因。」大學曾經重考兩年,劉育良自嘲自己太有個性,學科都不想讀,因此考了兩次。他提到:「如果是現在的環境,我可能真的會考不上。還好那時候我術科有拉上來。」
曾經有位家長打電話到工作室,只問一句話:「你們有沒有專門教國小美術班?」劉育良回答:「沒有。」之後,家長馬上掛電話。他笑談這「有趣」的經驗,並且為著自己的畫室不需要貼獎狀或榜單而感到幸運。劉育良表示:「我覺得放開自由度,給他空間越高的孩子,未來的發展真的會比較靈活自由,生存力也比較強。」他進一步說明,希望在現在補習、升學為主的環境中,還可以為小朋友保有短暫的、該有的、小小的快樂。曾經有家長向他反應,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到教室上課的那天,劉育良有感而發:「覺得很感動也很可憐。」
劉育良從事藝術工作十年多,無論在對小孩或是對自己的創作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學。他說:「我覺得我是一個專門破壞主流價值觀的人。我也覺得很神奇,在這裡還生存得下來沒有被主流打敗。」然而,他表示主流的價值觀也是適合生存在社會的現象和方法,因此並沒有要扳倒或打破它。有許多同業常常會去記錄嘉義市有多少畫室,或者了解每間畫室的情況。他笑著說:「我覺得那太辛苦,我把這些力氣都放在藝術田裡。」
藝術除了是種欣賞,也是一種自由和快樂。劉育良投身藝術領域許久,尤其對於小朋友特別關愛,期望透過藝術能夠幫助小朋友,在難以想像的忙碌生活中為他們保留一段時光和一個盡情揮灑的空間。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下,幫助他們稍微鬆開學校壓力的綑綁,在這藝術田裡輕鬆揮灑他們的創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