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呢喃歷史記憶 社區講堂開講
【記者 高苡瑋、遲柏恩/嘉義六腳報導】
嘉義縣六腳鄉的成豐碾米廠為近百年的歷史建築。經過嘉義縣政府的「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重新修建,於今年三月重新啟用,轉型為成豐社區講堂,致力於保存當地的文化遺產與提升在地文化底蘊,除了舉辦各式藝文活動,也免費提供空間給社區使用。
近百年老字號碾米廠 逐漸淡出
在咖啡桌前相談的是成豐碾米廠的第三代屋主夫婦黃權貴與張玉美,成豐碾米廠是蒜頭村最早的碾米廠,自1932年開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成豐碾米廠屋主 黃權貴:「以前是沒有成豐這兩個字,不用掛招牌,大家都知道這裡是碾米廠。政府之後開始說要公會,才開始給它(碾米廠)名字,給它一個成豐碾米工廠。」
成豐社區講堂執行長 張玉美:「(到了)這個三代當中,我跟我先生年紀已經大了,而且就是說碾米業因為大的那個財團,他們興起,所以我們這個小的碾米的工廠,它就式微了。」
透過計畫保存 留下閩式建築原貌
考慮到關廠之後的處理,屋主夫婦將富有歷史價值的碾米廠保留下來,與認識的建築系教授一同完成了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的申請。
成豐社區講堂執行長 張玉美:「我們就是把它保留它的原貌,再做一些小小的設計,因為我們這一棟房子叫做閩式(穿斗式)建築。它是用我們插榫的,你知道我們台語叫做插榫,插榫就是說它那個一根木頭直直下來,它中間挖一個洞就把橫的那個木頭把它穿進去。」
空間多元利用 照顧到遊客與遊子
重生後的碾米廠,設計了三個空間,分別為民宿、社區講堂與獨立書店,讓前來的民眾有不一樣的在地體驗。
成豐社區講堂執行長 張玉美:「左邊這一間我們是給外地人來做夜宿的體驗,讓大家能夠來鄉下住一晚。中間這個空間,我們把它規劃成公共的空間,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會有一個台灣碾米業的發展的一個敘述。第三個我們的房間,我們是規劃成那個獨立書店跟賣咖啡的地方,我們的用意是讓外面遊子回來的時候,有一個休憩的地方。」
延續情感連結 成豐社區新面貌
回憶過去的碾米廠,黃權貴分享了一段這裡成為居民集會場所的往事。
成豐碾米廠屋主 黃權貴:「我們有一個(全村唯一的)收音機,以前都是在聽一些故事,來我們這邊做工的,牽牛車的也好,翻園做工的也好,都會來這邊聽。」
為了延續碾米廠時期,聯絡社區居民情感的空間意義,轉型後的社區講堂除了舉辦藝文活動提升在地文化發展,也提供返鄉遊子與外地民眾一個休憩的空間。
成豐社區講堂執行長 張玉美:「有孫子帶著阿嬤來,來的時候你知道那個阿嬤有多高興,她就一直跟我聊天說,我們蒜頭(村)有咖啡廳,我說:『對啊,我們蒜頭(村)已經有咖啡廳。』她會覺得說我們蒜頭(村)是有改變的,這也是我會把這個老房子朝向藝文的空間發展的原因。」
走過近百年,成豐社區講堂希望成為蒜頭社區發展的火苗,讓歷史記憶繼續乘風呢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