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菸商的減害論 郭斐然:沒有使用就沒有危害!
台北家長協會的「教育好夥伴」節目,特別邀請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郭斐然醫師 進行《新興菸品大解密》專訪,講解各式菸品對生理、心理、社會上的危害,幫助家長及青少年提早認清危害,遠離菸品魔爪。
(圖片翻攝自 教育好夥伴:台北市家長協會 臉書貼文:https://reurl.cc/K0boaR)
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張簡曉芸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直接犀利的「菸商說新興菸品可以減害,許多電子煙、加熱菸會主打產品【減害】訴求,郭醫師如何看待這類行銷術語」?
郭斐然醫師直言,新興菸品電子煙可減害是種迷思,菸商從未告訴消費者危害減到多少,菸商所稱的新興菸品減害,是相較於紙菸的危害物質數目較少,但不代表健康風險就會下降,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國2019年的「電子煙肺傷害(EVALI)」,僅短短幾個月就造成比新冠肺炎更嚴重的病症。郭醫師強調:抽任何菸品都會增加健康風險,不抽菸就沒有減害的問題,並反問:「戒菸不是更好嗎?」
主持人也詢問,電子煙聲稱能幫助戒菸是否屬實。郭斐然醫師說,從紙菸改抽電子煙、加熱菸的方式,並不是真正下定決心戒菸,只是讓菸癮者去替換使用,實際上反而衍伸更多雙重使用者。
對於菸商宣稱電子煙比尼古丁替代療法容易戒菸,郭斐然說,這是一個假科學,因為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時僅能用貼片與口香糖,完全不能抽菸;但吸食電子煙時,不僅維持抽菸動作,也仍持續尼古丁成癮,認為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也不是公平的比較。
郭斐然指出,尼古丁成癮者只要一兩個小時不抽菸,就會開始坐立不安、發脾氣,甚至注意力不集中且焦躁憂鬱,長久下來憂鬱症與自殺比例都會提高,電子煙、加熱菸完全沒辦法減少這種心理危害;菸品一旦成癮,就會形成強迫消費,剝削勞工、身心障礙者等底層工作者的經濟,造成社會不公平。
主持人還提到新興菸品在年輕人及青少年間氾濫,對於他們身心及社會的危害為何?郭斐然醫師指出,人類大腦前額葉到25歲才發育成熟,一旦於青少年時期抽菸,主管情緒、注意力和學習的大腦前額葉區域就會受到尼古丁影響,導致學生易怒與注意力不集中。
郭斐然進一步指出,相較於成年人,青少年對尼古丁更敏感,只要吸食1、2次菸就會成癮;而且青少年喜歡嘗試新事物,吸食電子煙後,也會嘗試傳統紙菸與加熱菸,形成「三重使用者」,研究也顯示因電子煙吸引而開始抽菸者,約有2到8倍風險。郭醫師提醒家長,可觀察小孩身邊及家中有無不明電子產品,並注意孩子是否有情緒起伏、功課退步及身體特殊香味的狀況。
郭斐然說,由於電子煙霧可以吹出不少造型煙圈,乍看很花俏,許多行銷短影音也藉此吸引青少年;國內曾有調查,青少年使用電子煙最主要原因是好奇及同儕影響,但他要提醒青少年看到這類影片要提高警覺,畢竟青少年不需要電子煙,一樣可以過很好的生活,人要在年輕的時候培養運動、健康飲食,以及好的休閒習慣,應追求真正的快樂,而不是用成癮性物質麻痹自己的大腦。
由於新版菸害防制法已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其中包括禁止電子煙、開放納管加熱菸、禁菸年齡提高到20歲、警示圖文面積提高到50%、禁止加味菸、提高各項罰則...等重點。但郭斐然表示,新版菸害防制法與民間團體倡議的內容仍有所落差,例如美國禁菸年齡是21歲、警示圖文未達政院版草案的85%、加味菸也只禁法律列表口味,坦言新法仍為德不卒。
郭斐然進一步表示,有些人可能慶幸,菸害防制法禁止電子煙,但其實政府放過加熱菸。根據日本經驗,加熱菸市場近年迅速擴張,有取代傳統紙菸趨勢,全球最大菸草公司PMI甚至宣稱再過10年日本就不用賣紙菸,由此可預料到台灣未來加熱菸使用比例會非常高。
談及有學者專家替電子煙背書,郭斐然坦言,很多專家背後都是菸商支持,且沒有以正確觀念看待菸害,因為即便電子煙、加熱菸的危害物質數目比傳統紙菸少,但不能僅停留在生物危害觀點,更需關注物質成癮造成的心理與社會危害。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