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漂木遇著詩
詩人林煥彰對漂木藝術愛不釋手。
(記者鄭松維∕台北報導)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達文西曾說:繪畫比詩歌更擅長說真話,也擅長說謊。已故超現實主義詩人洛夫在著作《漂木》裡敘述,一塊平凡的木頭,沒有生命,也沒有靈性,但通過詩一般的觸摸之後,它便有了生命,有了靈性,藝術提醒我們,生命是在飄泊中成長的,漂泊使生命變得更豐富而堅實,誰能掌握漂泊的奧義,便掌握了美的奧義。在端午節連假中,國際知名詩人林煥彰參觀三芝藝術家楊樹森的工作室,對浩如煙海的漂木作品,驚呼連連、讚嘆不已。
林煥彰宜蘭礁溪人士,兒童文學作家、詩人,筆名牧雲、多佛、方克白等。著作有詩、兒童文學、散文、史料、評論等,作品曾被譯成多國語言。重要著作有《牧雲初集》、《公路邊的樹》、《斑鳩與陷阱》、《歷程》、《童年的夢》、《妹妹的紅雨鞋》、《我愛青蛙呱呱呱》、《用心生活》等。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之兒童文學類、洪建全兒童文學獎、澳洲詩學會建國二百周年詩獎章、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等。
詩人林煥彰(圖左)與畫家楊樹森迸出「詩畫」創作火花。
林煥彰表示,藝術作品可以激發其創作詩的靈感,受藝術啟發的詩歌在西方文學界被稱為「埃克短語」,是對真實的或是想像的視覺藝術作品,生動的、戲劇性的口頭描述,針對畫作投射思維的動作,詩人通常會添增其含義。歐美文壇的短句詩是對場景所見藝術作品之雋永刻畫,經由對視野中繪畫或雕塑品的「舉措」,進行敘述和反思的想像行為,詩人放大和擴展了其意義。
林煥彰指出,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詩人並不使用顏料、炭筆或相機鏡頭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是通過文字來說明,經由精心挑選的優雅詞彙,這些詞語表現出清晰和美麗,並激發強烈的喜、怒、愛、哀等情感。事實上,畫家和詩人都以傳達想法、主題當成創作的目的。畫家透過慎選特定的顏色、媒材、基本功、視角和構圖來完成作品,詩人則挑揀特定的詞語、主要思想、語氣、觀點和形式。
浩如煙海的漂木作品令詩人目不暇給。
藝評家羅二松說,百科全書記載,藝術中的傳統類別包括文學(包括詩歌、戲劇、故事等)、視覺藝術(繪畫、素描、雕塑等)、圖形藝術(繪畫、素描、設計和其他平面表達形式)表面)、造型藝術(雕塑、造型)、裝飾藝術(琺瑯、家具設計、馬賽克等)、表演藝術(戲劇、舞蹈、音樂)、音樂(作曲)和建築(包括室內裝飾、設計)。詩歌本來就是一門藝術,與繪畫兩者息息相關。
羅二松表示,煥彰老師在看畫的過程,猶如走進內心的秘密花園中,發現自己與漂木藝術「不謀而合」也情投意合,楊樹森是藉木材特質與紋理,創作出後現代主義作品,融入表現派油畫技巧等創新方法,作品不僅展現了人物的純淨空靈之美,同時展現了和諧共處的哲學之道,以及美學中詩意浪漫的精神。詩人與畫家相遇所迸出的火花,雙方能理解接納,在觸動、會心與釋然後,朝嚮往的幸福之路前進。
純淨空靈的漂木藝術蘊含詩意浪漫的精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