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對於獨立媒體《焦點事件》近期停工事件的一點雜感
文/何宇軒
從訂閱的電子報以及FB粉專,看到了《焦點事件》因為經費不足以全額發薪,因此暫停工作的訊息。身為從焦點事件創辦至今看到現在的讀者,以及雖然沒有與焦點事件直接合作,但因為採訪議題相近,因此對於其旗下記者以及舉辦的活動多少有接觸的新聞工作者,也是感到相當五味雜陳。尤其是焦點事件剛成立時,它整理議題的圖表,對於我工作上在收集資料時,幫助相當大。
但畢竟我不是內部員工,所以以下內容也只是一個讀者從外部觀察的雜感抒發,與其內部運作實際情況不見得相符合。
<尋找資源的其他方法>
其實焦點事件營運出狀況的情形由來已久,但據我與其他獨立媒體的比較觀察,焦點事件在尋找資源的手段上,並沒有傳達出他們已窮盡可用的方法。就好像我之前也看到其他獨立媒體創辦人在抒發他到處找資源的心路歷程(寫計劃案等等);當然寫計畫案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個痛苦的過程,也一定會壓縮到做報導的時間精力,又或許他們有做了只是沒說,但至少在他們的公開信中,看到的說法幾乎一直都是「完全依靠讀者募款來維持營運」,或許這是該單位的核心堅持,不希望依靠其他的資源吧?如果是這樣那也沒什麼好說了。只是多少也會讓人疑惑「之前完全依靠捐款的作法就已經走不下去了,真的沒有要改變方法試看看嗎」?
<發布形式的多方嘗試>
前面談資源,接下來談媒體發布。焦點事件之前的確是有意圖在發布方式作出新的改變,例如直播、電子報、講座等等。但這些動作似乎都停在到處試水溫的階段,至少我感受不到這是一個經過嚴謹評估、分析後決定做出的改變。我對於經營與宣傳也只懂皮毛,但我相信一定有更專業的人可以來做這方面的評估、以更科學化的方式找出要改進的發展方向,只是我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試圖引進外部的顧問機制來對他們的經營方式做「健檢」?
另外一個我尚沒有看到的作法是與知名媒體合作。焦點事件的記者對議題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底蘊,但受限於本身的傳布能力,產出的內容相對少被看到,這也相當可惜。如果能藉由其他媒體的通路加以傳布,或許能多少改變這個困境。
<報導規模與資源分配的權衡>
再來是媒體內容。焦點事件目前主軸應該是相對微觀的社運(偏勞工、環保)以及較為宏觀的國際情勢,如一帶一路、G7等等,而把兩者串接的脈絡,就是這些國際上的政策,對於底層民眾的影響。這樣的議題主軸的確是重要,且被一般的媒體忽略的,因為一般媒體對這兩塊通常是分開各做各的。
然而考量到實際的可用資源,是不是要處理這麼宏大的主題、以及用何種方式處理,也是需要商榷的。就以之前的G7系列報導來說,考量到焦點事件本身的資源,再對照產出的成果,我是懷疑到底有沒有必要出到2位以上的人力(記者*2+翻譯)去到日本廣島現場採訪,而有些可能真的要去現場的採訪主題(如參加者、抗議者)有沒有可能是以跟當地freelancer合作的方式處理?(在他們的停工公開信中,也的確提到赴日本採訪成本很高);當然我不是他們內部員工,說不定這些都有考慮過了,但是在於資源的配置使用上,焦點事件的確給我這些疑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