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C】台灣媒體不需改革 而是創造新媒體

2010/11/10 11:06
1,874次瀏覽 ・ 3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文:莊豐嘉 (新頭殼NewTalk 總製作)

台灣媒體有志之士大多瞭解,目前傳統媒體的發展已經走入了死胡同。不管是擔任高層主管或第一線採訪新聞的記者,都在勉力的適應這樣的生存架構。所謂 生存架構,是因為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式微,但還不至於到死亡的地步,勉強可說維持一個看不到理想也望不到前景下的一個傳播環境。這樣的媒體自然沒有人滿意, 可能連老闆都很失望,要賺錢幾乎是一件難事;而公共使命的位置在整個媒體的視野中早就已經消失無蹤。

媒改建言跟不上媒體快速變化

因此,針對台灣媒體政策所進行研究的報告,一方面讓人期待,一方面也並沒有太多期望。主要是整個媒體環境變化太快、太多。連網電視已經躍上市場,數位化電視勢在必行,電信手機的訊息平臺,更是快速搶走許多傳統媒體的受寵地位。

如果照目前的商業機制走下去,台灣的傳統媒體一定走不出活路的。如果沒有轉向更互動、更多參與式的新媒體,不僅台灣媒體會成為恐龍,台灣的整體競爭力也會面臨嚴苛的挑戰。可以說,21世紀的全球化佈局,若沒有新媒體的傳播力道和途徑,整體的政經情勢都會遭到邊緣化的危機。

數位網路化是媒體發展的趨勢

這個新世界,不再是搶麥克風的時代,而是搶著建構廣大的網路社群,網路英雄將應運而生,網路公民運動更是波濤洶湧。但是,台灣政府和各種研究機構還陷溺在傳統媒體的思維裡面,想著如何用古老的管理工具,幫助這些傳統媒體安樂死,祝他們一路好走。

也就是說,唯有在新媒體的視野下,訂定台灣的媒體政策,才是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媒體規畫,也才具有戰略意義。

媒體政策的兩條路

筆者認為,政府對於媒體政策可以有兩條路進行。一是如何促進傳統媒體的優質內容發展方向;一是動用舉國之力推動數位化、網路化的新媒體的發展環境。

在第一條路徑上,不需要將金錢浪費在商業媒體,而是透過建立強大而獨立的公共媒體空間,藉此吸納台灣優秀的媒體及影像人才,形成對商業媒體的強力競爭對手。亦即讓公共媒體對商業媒體進行挑戰,讓商業媒體自行轉型升級。

但要達到如此目標,必然要有具備宏偉遠見的政府,願意撥出至少三百億元的經費,完全集中在內容的產製,從公共電視、廣播電台到通訊社,進行整合,並 給予充分而優渥的媒體經營條件,透過企業管理方式,進行品質績效的嚴格考核,從而生產足以和商業媒體競爭、吸引觀眾眼睛的優質內容。如此,則亂象叢生的商 業媒體問題自可解決大半。

第二條路徑,是更為關鍵的致勝之方,是台灣媒體大躍進的必經之路。從數位機制到網路頻寬建設,從不同媒介整合到公民參與平台,這些都將成為台灣民主 發展主力。這一世紀的媒體公民注定是主角,沒有參與就沒有觀眾。內容不只是單方面的播送可作為衡量標準,互動的過程,也將成為評鑑的重要依據。

新媒體是「量子社會」的基礎

新媒體將成為建構量子社會的重要基礎,量子社會是一個沒有邊緣化也沒有特別中心的社會。資本主義的巧取豪奪,不需要透過另一位強權(政治力)出面討伐,公民本身的力量,就足以抵禦並將之擊倒。而且這樣的串連是跨越國界、跨越種族的。

總而言之,在新世紀,新媒體並非上層工程,而是基礎工程。它將鋪設一個新社會的統治基礎。如果沒有在這樣的理解下進行媒體的革命性創造,則這樣的社會將很快被拋在遠遠的蠻荒地帶。

更多精采內容,免費線上閱讀:【監督國會雙週刊第115期】獨家揭露 中研院媒體改革建議報告書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