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在奇萊東稜與虎頭蜂的針鋒相對?
那年我在奇萊東稜與虎頭蜂的針鋒相對?
※ 山迴路轉人逃逸,徑上空留蜂叫囂,群蜂在山,人影散亂,人與虎頭蜂之交鋒,生死一瞬間?處置得宜,化險為夷,有驚無險;反之,心骨俱寒,惡夢隨至,慘況不可收拾。嘆只嘆,群蜂參差舞,驚破一甌秋,蜂去蜂來山色裡,人慌人竄山徑中,登山未捷身先死,長使山客淚滿襟。試問虎頭蜂知幾許?一徑蕭索,滿山風絮! ※
禍兮,處置得宜,福之所倚;福兮,莽勇胡為,禍之所伏?登山,有可能遭到突發狀況,且在情勢緊急下,當下的你或領隊嚮導作出至當反應,化險為夷,順利過關。這等能耐恐怕不是與生俱來,或是輕易能習得?只有在平常登山時,多學別人好的行事作風,多觀察領隊嚮導對狀況的處置方式,並且多閱覽一些曾經發生過的案例與因應作為,然後在自己心中形成一種危機處理的智能與印象,而這個本事本能誰也偷不走,一生受用。
日昨(2023.09.20.)一支透過LINE群組相約的20人隊伍,在新北市瑞芳區坑子內山走向萬壽山區途中遭到上百隻虎頭蜂螫咬,有7男4女共11人被螫傷,其中傷勢最嚴重的61歲胡姓、66歲焦姓男子,全身發黑,由消防人員搬運下山後送醫急救無效,宣告不治。經檢察官會同法醫進行相驗後,研判為過敏性休克死亡,無他殺之嫌,全案報結,遺體將發還家屬辦理後事。另有4名搜救人員雖然有戴手套,但還是被蜂針刺穿而受傷,所幸治療後沒有大礙,救援人員在現場並未找到蜂窩,發現這些虎頭蜂幾乎整隻是黑色,最後根據消防人員經過傷口比對,認定本次是「黃腳虎頭蜂」所為,其毒性和攻擊性僅次於黑腹虎頭蜂,長度約2至3公分。
據悉,遭螫傷者之一的王男表示,胡男和焦男患有慢性病,抵抗力不如一般人,他看到這2人倒地身上布滿蜂群,王男孩試圖想把蜂群趕走,卻把蜂群引上身也遭蜂群襲擊。看到這訊息,百岳老查真是替這位王先生捏冷汗,在無防護情況下,挺身驅趕群蜂,這不是無知就是莽撞?雖然王男之起心動念在及時救人,但這行為不但救不了人,有可能讓自己的命也陪葬掉?這使百岳老查想起當年在奇萊東稜二號流籠頭上方300公尺的山徑上與虎頭蜂遭遇的驚悚情形,迄今仍歷歷在目!
百岳老查曾寫說,自登山以來,或獨攀或團體行,很多次與虎頭蜂正面遭遇,幸運的是迄今還未被虎頭蜂K過!其中最驚悚一次是多年前在奇萊東稜最後一天(2011年9月中旬),隊伍在路徑旁大石下小空地午餐,在午餐快結束前突然有一女隊員喊其被虎頭蜂噴尿在頭髮及眼皮上方(當時百岳老查就坐在該女旁的石頭上,目睹這一切),百岳老查喊叫有虎頭蜂,接著很多隻虎頭蜂圍繞該女及百岳老查近處,鄰近地區亦已出現很多蜂群,蜂聲大作,百力領隊立即帶大夥往山下出口方向「逃竄」,百岳老查擔任該隊伍之押隊,於第一時間套上防蜂網(即一般家庭用60×60cm之洗衣網),待最後四名隊員將離去之前,百岳老查揹起自己背包,並將隊員遺留之背包一併揹上,兩腋下挾著隊員留下之帽子、手套、水瓶及登山杖,立即往反方向(上坡)大步前進約20公尺(大夥是往右下方而跑),企圖將大批蜂群引往反方向,期使大隊伍容易脫困。百岳老查在往上坡處停下時(夾在腋下之物已全數散落),發覺到處都是蜂群,聲撼半山腳底寒,宛如四面楚歌聲,令人魂散心驚!經驗告知此時應冷靜沈著且立即將雨衣雨褲穿上,待全身防護已備(若手戴棉質工作手套是有可能被蜂針刺穿,也要提防,最好把手掌縮到雨衣袖內),心中已甚為篤定,慢慢將散落之物品逐一撿拾打包,用眼角移光看面前及周遭盡是密密麻麻之蜂群「惡形惡狀」作攻擊樣,百岳老查好整以暇地揹著兩個背包再循正確山徑而下(此段狀況處理約費時10來分鐘),下行到了二號索道頭林道上與在遠處的隊伍會合,結束這一回合之驚魂(其中兩隊員被螫各1針及2針)。之所以再提這往事,主在提醒山友們萬一與虎頭蜂遭遇時,先把頭部保護好再來逃跑,最忌諱逞能去驅趕蜂群!
行安思危,遇危有備,有備則可能較無患?建議所有登山客每人準備一個防蜂頭罩,第一時間先讓蜂群無法侵入最敏感的頭頸部,最好戴的是寬邊帽撐開防蜂網,再立即穿上雨衣(雨衣要放在背包最上面),不要驚慌,徐徐而行,此時若有人被螫到,也不宜驚嚷或有大動作反應,應忍耐、克制並盡速低調安靜地快步脫離蜂區?尤其隊伍在入山前,人人相互提醒並檢視有無防蜂罩或網,若不幸發生蜂群攻擊時,領隊嚮導絕對要冷靜指揮因應,且莫再「節外生枝」或錯誤反應,引發更大憾事,是之盼!
~ 百岳老查 2023.10.02.
附 記:
一片驚心千萬緒,山間沒個好安處,登山遇到虎頭蜂攻擊很危險?因不知其所從來且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防不勝防,被螫太多針或對過敏體質者傷害性很大!登山,允宜料敵從寬,防蜂螫的裝備要帶齊,平時就要常作穿戴演練,突逢狀況或可過關或降低傷害?本照片是一個幾十塊錢的洗衣網充作防蜂網使用,經實戰考驗過,確實有效,大家參考看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