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公民記者帳號之後,在製作報導時總會想,什麼樣的報導才是對的、好的,看似很厲害的報導,公民記者都有依照該遵守的規定嗎?有這種規定嗎?公民記者的定位是什麼?他又跟傳統媒體的記者有什麼不同?這種種的疑問,驅使我再重拾學生的身份,但讀的卻是紀錄片而非新聞傳播,或許骨子裡認為公民記者就不是一般的記者吧!
在紀錄片的學習過程,最常被問的是:你踩在什麼位置,一年多來也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因此當參與籌備第27屆烏山頭影展時,有個機會巡迴到台北,就想到如果把學習紀錄片的學生關於土地議題的作品,跟公民記者的相關報導一起觀看對話,應該會很有趣,後來有同學提議,可以邀請長期關注台灣環境土地議題的公視「我們的島」一起參與,除了討論土地議題之外,還可比較不同紀錄報導者的角色與位置,尤其是公民記者與公視專題的記者,於是促成了這一場特別精彩的對話。
這場對話雖因時間因素無法盡興,但可以確定記錄者報導者的位置是很值得討論的,剛好,9月2日在麻豆有一場PeoPo Try拍+ 的公民記者聚會活動,就想透過訪談參與的公民記者與PeoPo的帥雄,了解大家對公民記者定義的看法與作報導的想法。就如同影片所呈現的,資歷、背景、興趣甚至身份不同的公民記者,他們的意見都不盡相同,而這也是公民記者獨立性很重要的展現。
我想,公民記者的位置是沒有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的,但是持攝影機做報導的公民記者是有權力的一方,有著詮釋他人的工具與管道,加上「記者」這個頭銜,我輩公民記者必須十分慎重,切忌高高在上,而應時時反思「公民」與「記者」的角色平衡點,才能真正達成紀錄在地、在地發聲的目的。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