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馥萱/嘉義水上報導】
抽屜裡常常躺著大大小小的物件,也許是國小的筆記本、溜溜球,或是某一年的聖誕卡片、蒐集了好久的磁鐵等等。這些零散的記憶,當代藝術家郭弘坤利用在嘉義水上的大崙社區擔任駐村藝術家的機會,教導當地居民用盒子將這些東西裝起來,幫這些記憶保溫,也讓這些物品「重見光明」。除了自己觀賞,也能傳承給下一代。
對許多男性而言,軍中生活是生命中難忘的一段經歷。「那時候哪像現在這麼涼快!結訓時還有4個班長盯。」大崙社區居民呂永隆眼神閃爍地回想當兵的日子。兩個盒子裡,除了妻小的照片,占最大多數的「紀念品」就是當兵和工作的東西了。六零年代正值台灣十大建設,呂永隆談起從前做木工,15歲當學徒17歲出師,從小家具開始,做到後來還是蓋圓山飯店的其中一員。談到當兵,呂永隆一句接著一句,難掩對當時自己身為時代青年的緬懷。無論是軍歌歌譜、軍中日記、愛國獎券、徽章、彈珠、彈殼等等,這些懷舊物件並不老舊,然而當盒子打開,一股年代的氣息便緩緩而升。
六零年代對現在長輩而言是記憶最鮮明的一段時光。
記者劉馥萱/攝影
2006年嘉義縣的「環境藝術行動」,郭弘坤到水上大崙社區擔任駐村藝術家。提到記憶盒子的發想,郭弘坤說:「其實一開始自己是把它命名為大腦影像紀錄片,但村民比較單純,直接叫它記憶盒子。」郭弘坤提到,在鄉村地區人口外流現象普遍,留下來都是退休的人比較多。而他發現台灣人有個特點,就是常常會在抽屜中留下許多文件、小物件,或是民俗節日的東西。他認為,每當看到一個物件或是照片,大腦中就會出現短暫的記憶,就像一段很短的影像,因此一開始將它稱作大腦影像紀錄片。郭弘坤進一步說明,大部分居民從家裡挖出來的東西,都是關於自己在二、三十歲時的光景。當時男性大多工作吃重,女性則著重在家庭層面。
故事盒子裡,黑白照片便說明了時間。
記者劉馥萱/攝影
在黑白照片中,一個「囍」字紅色肥皂盒豎立著,這是大崙社區志工翁瓊珍的故事盒子。許許多多小時候的記憶在這當中迴盪。盒子正下方立著一個灶門,翁瓊珍侃侃而談,小時候肚子餓時想吃地瓜或花生,打開溫度非常高的鐵製灶門,手馬上被燙傷起水泡,她懷念地說:「這是我對家的記憶。」翁瓊珍也提到,居民一起製作的過程中,其實是有很強烈的情緒療癒和抒發。她解釋:「有些人會覺得過去是空白的,沒什麼東西能拿出來,是無法交代的人生。」製作故事盒子不只是重溫過去的點點滴滴,也是嘗試放下不願面對的過去的機會。
用記憶盒子將故事從抽屜裡拿出來,放到「檯面上」,除了自己欣賞,也邀請別人參與自己的過去,特別是為下一代留下一些什麼。郭弘坤帶著他的觀點,與大崙居民擦出火花,一起製作為記憶保溫的記憶盒子。潘朵拉的盒子裝的是疾病、禍害等不幸的事物,而大崙居民的故事盒子裝的是值得浪費的美好事物。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