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嘉傳新藝 茶與生活的新概念

文字-A A +A

可不要以為酒、茶和傳統藝術都是屬於老一輩的年代,這些也可以變得很年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嘉義市政府在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二月五日於「嘉義創意文化園區」主辦「來嘉傳新藝」主題活動,結合傳承、創新、遊藝概念,希望帶動傳統技藝與傳統技術之轉型及創新。


楊覲安設計的「Dei-go」,希望將台灣人情味流傳。(林于脩/攝)

【靜報記者 林于脩/嘉義報導】可不要以為酒、茶和傳統藝術都是屬於老一輩的年代,這些也可以變得很年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嘉義市政府在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二月五日於「嘉義創意文化園區」主辦「來嘉傳新藝」主題活動,結合傳承、創新、遊藝概念,希望帶動傳統技藝與傳統技術之轉型及創新。

這次「來嘉傳新藝」包含六大主題特色:傳統藝術體驗工作坊、酒香文化展、茶與生活設計展、傳統藝術創新設計展、嘉義工藝美學展、及扶植藝文產業創新育成成果展。其中包含酒香文化暨TTL九大酒廠聯展、酒與生活健康講座、傳藝維新、動畫新影、老屋新意、設計概念茶屋、茶的相對論互動教育、茶傢具設計等,提供民眾對酒與茶文化及藝術創新的五感享受。

「茶與生活設計展」在此次的展出中,邀請超過近百件的工業設計產品,而設計師平均年齡不超過三十五歲,透過設計師各自不同的喝茶經驗,將每個不同的故事,利用工業設計的手法,濃縮成一件件有趣的作品,為「茶」構思出一股新的風貌。

策展人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專案副理瞿光鴻表示,這次主要的概念是想要讓現在一些青少年或是平常和茶較無接觸的民眾,可以經由創意表達的方式去縮短他們與茶文化之間的距離,歷史悠久的茶文化並不是只是茶,透過設計與創意,結合應用在生活上,讓茶不再只是茶,而是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



顏均曲設計的「茶包漁人」,帶給人們心靈解放的悠閒時刻。(林于脩/攝) 茶與生活設計展內的氣氛相當幽靜。(林于脩/攝)



在展場裡的導覽員呂慧芬表示,裡面當中的作品最喜歡的為「茶包漁人」這件作品,她說:「這件作品相當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很方便,讓我們在泡茶包時,可以將茶包固定在釣竿上。」而設計師顏均曲當初的設計概念是「茶包漁人,具備泡茶跟釣魚的閒情逸致,給忙碌的現在人,一個心靈解放的優閒時刻。」

嘉義在地民眾林宗民說:「以前都覺得茶杯就是那樣傳統的感覺,看到這個展,才知道原來茶也可以這麼的有創意,讓我覺得喝茶也可以很年輕。」林宗民表示當中他最喜歡「茶中壺」這個作品。

設計者楊覲安設計理念來自於小時候在田邊,常常可以看到大茶壺,不起眼但就像農家的忠僕,為在田裡工作的人解渴,大大的度量,包容所有人、解所有人情味的渴,但曾幾何時,這樣的景象只停留在記憶中,就像奉茶一樣變成過往台灣人情味的歷史,因此用大茶壺的外型設計,取名為「Dei-go」,乍聽像是茶壺的台語發音,讓台灣的人情味流傳下去。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9.09.29

靜宜大傳創事紀

加入時間: 2009.09.29
1,267則報導
620則影音
144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3:35

野外私廚友善環境 傳遞食農理念

2023-08-30
瀏覽:
26,592
推:
27
回應:
0
2:19

鎌村社區據點總是充滿歡笑聲

2023-08-30
瀏覽:
14,349
推:
0
回應:
0

寵物羊毛氈留下最熟悉的牠

2023-08-23
瀏覽:
33,941
推:
0
回應:
0
3:00

東海閱讀綠洲 午後書房與二手書的邂逅

2023-08-23
瀏覽:
23,608
推:
1
回應:
0

西部離岸風電開發 瀕危物種白海豚的美麗與哀愁

2023-08-16
瀏覽:
14,715
推:
0
回應:
0
4:04

溫室植物咖啡廳 體驗雨林植物的樂趣

2023-08-16
瀏覽:
9,549
推:
1
回應:
0
2:34

永豐社區 農夫市集凝聚居民

2023-08-09
瀏覽:
11,315
推:
1
回應:
0
3:04

港生來台求學 重新適應學習和運動環境

2023-08-09
瀏覽:
8,287
推:
0
回應:
0
3:14

專家級綠手指 植物醫師大顯身手

2023-08-02
瀏覽:
48,772
推:
45
回應:
0
3:22

挖掘恬靜幸福之事 隱身鹿港的文創商店

2023-08-02
瀏覽:
7,129
推:
0
回應:
0

來嘉傳新藝 茶與生活的新概念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1,933篇報導,共12,49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1,933篇報導

12,49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