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探索心靈深處的成癮之謎—張家群老師
在這次的活動中,我們穿越了成癮的心靈迷宮,深入探討成癮的深刻本質。
「問題出在困境,而非成癮」
活動第一個所討論的議題,是童年不良經驗(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的探討,老師透過自己家庭的故事,啟發我們對童年陰影的省思。其實,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獨一無二,而童年的不幸經驗會對我們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透過解釋ACE,老師指出這些經驗如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進而影響我們的安全感。這個部分的教導讓我們深思,ACE並不必然導致成癮,但這些童年陰影卻可能在成長過程中鑄出脆弱性,使我們增加尋求成癮物質和行為的動力。
在探索的過程中,透過訪問成員的童年願望,我們開始理解每個人內心皆藏有一份渴求。成癮的本質,正如老師所傳達的,是尋求實現現實難以滿足的內心需求,儘管成癮的物質各異,但背後的心理意義和作用機制卻是相同的。成癮本身並非問題,而是在於成癮可能引發的惡性循環,使我們與理想生活漸行漸遠。
成癮其實並非道德選擇,但也不應視為疾病。成癮其實更該被視為一種應對生活困境的機制,而這些困境可能涵括了心理痛苦、壓力、失去連接、失去自我掌控權、以及自尊心的損傷。關於成癮,有家屬提出問題:「戒菸、戒酒和戒藥物三者差在哪?」,老師表示,成癮物質的不同和其合法性都會對戒除過程產生影響,但基本上,不論成癮的對象如何,戒癮都需要時間、動機和替代策略。也有人進一步提問:「為何有些人能成功戒除,有些人卻無法做到?」老師回答,成功戒除的關鍵在於釐清及建立自己生活所追求的明確目標,如此一來,才能驅使我們堅定朝向戒癮之路。
「戒癮這條路,有你、有我」
活動的下一部分是充滿合作與堅持的小組互動,一個象徵生活辛苦但值得解開的「千千結」,老師將成員分成三大組,在圈內的成員手都打結後,大家要共同協力解開。打結是種比喻,藉以暗喻那些生活的困難與挑戰,希望能藉由團隊實作,讓成員都能體會問題的解決也須仰賴團體的合作與互相體諒包容,「你只能牽著旁邊的人,一起解開那些節,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
小組互動結束後,老師以Maslow需求理論帶大家理解成癮者的真正渴望並不是成癮行為本身,而是為滿足背後的需求,希望我們可以撇除對成癮行為背後的偏見、且重思自身的生命平衡。他提醒我們,覺察自己的需求,並主動尋找滿足這些需求的替代方式,是每個成癮者需要親自承擔的責任。
最後,在小組深刻分享的環節前,老師帶大家締結信任契約,作為本次團體的承諾與保密,信任是我們共識成癮之旅的基石,而保密是我們彼此關懷的表現。在分享環節的安排上,成員們被安排成互不認識的家屬與成癮者的小組。家屬被要求向成癮者提問,探究成癮對自己的意義;成癮者則向家屬分享,是什麼激勵自己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最後,家屬分享了成癮者做了什麼,讓自己更願意理解和嘗試支持對方。
在這次活動中,參與的學員與家屬不僅共識了成癮的複雜性,還深化了對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即便有時我們在關係間還是存有矛盾,但這些也有其必要與珍貴性,代表著彼此背後未被滿足的需求。無疑地,這是趟充滿洞見和希望的旅程,也是一個關於克服困難、理解自己的旅程,大家啟程為了更好的明天,而選擇勇往直前的旅程。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