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難因妳而起 多少人因妳而擔驚受怕又受苦?
※ 斷崖是山的挫折,卻產生了壯麗的瀑布。任何挫折失敗的教訓都是學問,聰明人是從別人眼淚中汲取經驗,任何山難的教訓都是一本探究與惕勵之教材。 ※
11月中旬,一支透過臉書招募的6人(2男4女)自組隊,預計攀登馬博橫斷及嘆息灣,行至喀西帕南山一帶發生J女迷路失蹤6天之山難事件。關鍵因素,就在於沒有慎選好的且信得過的隊員,該隊在入山初始即已發現J女跟不上隊伍節奏,後又覺得J女行事作風和面山態度「異於常人」,難於融入團隊氛圍,故隊伍幾次討論要「即時」撤退,惟因某些因素而續行,4天後這場迷路失蹤山難於焉肇生。事出必有因,不管你是領隊或隊員,唯有了解真相進而從中汲取經驗與教訓,使之化成自己的養分及惕勵之心,你的登山綜合能力方能提升。是以百岳老查用心的從這篇約2萬字的山難事件報告書,整理出這支隊伍行山概況,登山的你可以「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不跟自身安全開玩笑,不作隊伍中的麻煩製造者。
本案,先前傳出之版本是J女健腳快行攻頂而失蹤?後又傳出係J女腳程太慢被海放成獨攀而迷路?直至11月下旬,該支隊伍另5位隊員「共同」撰寫的《山域救援報告書2023.11.15.喀西帕南失聯事件》,真相終於大白!百岳老查以一種崇敬及學習心情,用心拜讀這篇約2萬字鉅著,覺得這是「山林開放」以來,山難事件報告寫得最詳盡、最有內容、最具說服力的檢討報告書之一。真的佩服這群網路揪團的年輕雜牌軍,在出事後竟然如此合力、夠力的作出坦承檢討,洋洋灑灑兼言之鑿鑿,誠難能可貴也!(為保有事件的完整性,故本篇幅會較長些)
1.失蹤之J女其山齡1年半,報名時宣稱百岳50座。事後據多位他隊領隊揭露,J女的登山經驗應是偽報(經歷、天數、速度等均可能偽報)。本趟登山時,其體能表現與招募審核時所提供的資料落差太大。
2.據與J女一起爬過的山友表示,多半都是未完登的行程(e.g.半途撤退、縮短行程),但J女事後對外描述方式,非常容易讓人誤以為她有完成該等路線。
3.本馬博行程7天全自理(登山裝備、餐食自行準備),隊員起登時之背包重量在8至16kg之間,但J女的背包粗估超過20kg(據悉,背包內有3公升水,可能包含飲料)?J女行進速度偏慢,明顯與其他人的速度有大落差?
4.隊伍從東埔入山行至樂樂山屋這段緩坡,J女的速度大概是每走10步,就得停下來休息3秒鐘,其移動速度約是上河地圖的1.5倍時間。隊伍發覺J女體力不堪負荷,且可能無法於規劃時間內抵達D1營地,有隊員先後2次提出分揹請求,另隊員說明晚上營地有溪水,可將多揹之水倒掉,均為J女所拒絕。
5.第一天早上1035時隊伍抵達對關駐在所,有人提議「J女的體能狀況不好,我們是不是要設一個檢核點,藉此評估是否全隊撤退?」全隊共同討論出檢核標準後,由領隊再次與J女確認狀況,J女回應:「我可以呀!只是走比較慢而已。」經檢討,J女移動速度勉強在領隊設定的時間內,全隊只好同意續行。
6.在抵馬博拉斯山前,J女曾向某隊員抱怨領隊:「好煩、一直唸一直唸,比我媽還會唸。」領隊事後表示,J女一路花太多時間在拍照上,拖累行程進度,因此常邊走邊提醒,請她減少拍照時間。
7.全隊抵達馬博拉斯山屋,再次討論要如何調整行程。J女表示全隊不需更改行程,她可以自行獨攀(不下嘆息灣,走馬博傳統路)再與大家會合。領隊不贊同讓隊友一人獨行。安全考量之下,(過了烏拉孟斷崖後拆隊)決議將隊伍拆成兩隊,領隊只好陪J女改走馬博傳統路線,其餘人員按照原行程,續行嘆息灣,約定時間於馬布谷山屋會合。
8.在烏拉孟斷崖,全隊互相等待,依序通過。惟J女未等待領隊過完危險地形,便開始進入地形內。甚至在上攀斷崖時,和領隊拉同一條繩子(危險動作,容易導致當下所有拉繩的隊友重心不穩),領隊在驚出一身冷汗後,立即制止J女此等搶繩行為,並請J女於烏拉孟斷崖鞍部停等,等領隊確認安全通過地形後,她再拉繩續行。
9.領隊與J女入住馬利加南山屋,領隊將問題提出與J女討論,其中包含J女對登山計畫極為陌生的問題,領隊就表示:「我很不開心,雖然我們是自組團,自己也要做功課。在出發很久前,我們就已經互相討論行程要怎麼走,甚至也把行程表放群組中供大家參考了。妳的舉動讓我覺得妳對行程及自身安全不在乎,我都陪妳一起走了!」J女說:「妳也可以像南一段的領隊一樣丟包我⋯⋯」,領隊說:「那次沒發生意外是那個領隊幸運,今天妳跟我的團,就要遵守我的原則,就要團進團出!妳今天發生事情是我要負責欸~」。
10.兩隊在馬西山岔路口會合前,J女早已先行獨自輕裝去登馬西山,其他隊員稍後在登馬西山途中遇到J女下山,領隊對J女說:「回到三岔路停下來休息等待,吃東西後再一起出發。」J女回:「好。」惟其他人下山至登山口時卻未見J女及其背包,推測J女持續前行。據該份報告書說:「J女此後一直未聽從領隊指示,在指定處等待隊員集合,也未於Line群組內匯報個人動向。當下領隊即請其中2位隊員加速整裝,並加快腳步追上J女別讓她單獨行動太久,待隊伍追上J女時問她為什麼不等大家,J女說:「因為我很冷」。
11.在拉繩過倒木的相對危險地形後,隊伍休息,某隊員對J女說:「休息一下,我們等等再繼續走。」J女回應:「不想休息,停下來再爬會很累,我先慢慢往前走」,說完後即又繼續往前走。隊伍休息完後,即往帕西喀南山出發並追趕J女,當隊伍走到金守鳳岔路時,並未見J女。報告書寫說,「依前幾天與J女一起走的經驗,J女的『慢慢走』,隊友在幾分鐘內便可跟上。」此次隊伍沿途都沒有見到J女,岔路口也沒看到背包。大家疑惑「J女的移動速度怎麼忽然變快了?追了一陣子都沒看到人影。」
12.近中午時,隊伍抵達喀西帕南山三角點,依然未見J女,隊員在Line群組內和留守回報抵達三角點並詢問:「J女人勒?」希望J女看到訊息後,能盡快回報她的位置。山頂,低溫、微雨、風速強、起大霧,拍完登頂照,在不移動的狀態下體溫逐漸流失,故停留約10分鐘後討論決定先離開無遮蔽的山頂,於喀西帕南山與太平谷的三岔路口等待J女會合。
13.隊伍抵達喀西帕南山與太平谷的三叉路口並打開收訊後,馬上收到J女在群組上傳的三角點照,J女:「到下雨,往下推。」隊員回覆:「好,我們在太平谷叉路等人。」並傳送登山APP的位置截圖,5人繼續於三叉路口等待,並產生疑問,「為什麼應該走在隊伍前方的J女,在隊伍登頂後,才抵達三角點?」事後推測:J女一開始走的應該是舊腰繞路,看了地圖後中途折返登頂,並未直接走金守鳳捷徑登頂?
14.中午近1時,J女在Line群組傳訊:「靠北,我還在三角點等你們耶。」斯時,在太平谷岔路口,持續處於低溫、下雨的惡劣環境中,等待快1小時的隊員們,看到訊息後深感錯愕、無奈。為了能在天氣再度惡化前,盡快抵達今日的目標營地(太平谷),領隊在Line群組內,告知J女盡快下山集合,並於確認J女已讀後起登(5人於原地等待過久,肌肉已冷到僵硬,行動不便)。為了等待J女會合,決議以極為緩慢的速度移動,並有所疑惑:「先前J女説要『往下推』,為什麼經過40分鐘後,J女卻還在三角點?」
15.隊員5人抵達太平谷前溪溝,並原地取水、濾水,等待J女與隊伍會合,但韓下山時間前後共等待2個多小時,因寒風吹拂加上低溫,隊員原地等待太久,再次瀕臨失溫邊緣(事後了解,當時有一波冷氣團下來)。認為J女未下到會合點頗不尋常,經討論後,隊伍決定拆成2支:A搜尋小隊,由體能尚可的2位隊員,輕裝返回喀西帕南山三角點尋人。B紮營小隊,重裝前往太平谷,先尋找合適的營地紮營。搜尋小隊沿途尋人未果,1653時,搜尋小隊抵達喀西帕南山頂,礙於天色將暗,遂於Line群組內傳送語音訊息,簡單交代事情的前因後果,並請留守報案。1813時,搜尋小隊返抵太平谷紮營小隊處,平安會合。團隊討論J女可能只是暫時走錯路(已有喀西帕南前例),有摸黑抵達太平谷的可能性?故決定帳蓬整晚開燈,讓J女有機會找到我們。而在山下的留守人員則迅速報案,全隊成員於1839時皆已被加入消防搜救Line群組,但因太平谷無收訊,故當天無法得知報案進度。
16.第七天(1116日),0644時,全員解除飛航模式,開始沿途尋找通訊點。在中平林道41K處,找到第一個訊號點。隊伍於原地停留20分鐘,由某隊員代表,快速回答搜救人員於群組內提出的疑問。其他隊員則盡速彙整手機內J女在山上的穿著照片(正面、反面、內層上衣、外套、背包套),後因訊號不穩,無法傳送照片。0723時,隊伍抵達中平林道39K,順利傳出J女的穿著照後,與搜救人員討論隊伍如何協助搜救。在Line群組和消防搜救單位協調後,決定將隊伍拆成2隊。A隊:續行中平林道15.5K處接駁上車,與山下搜救指揮部會合,提供搜救資訊;B隊:自中平林道39k返回太平谷營地與山上搜救隊會合,提供搜救資訊。
17.A隊於晚間6時許,抵達花蓮消防局救災救護第三大隊,由領隊代表說明狀況,並製作筆錄供指揮官釐清案情。B隊於早上近10時返回太平谷中央的直升機起降場搭帳,等待搜救人員到來(當時認為或許還會有搜救人員搭直升機來),原地停留了5小時,仍未能與搜救人員會合,於是清點身上的糧食、備用糧、電力,決議於原地紮營一晚繼續等待,考量隊伍安全,若隔天仍無法與搜救人員會合,則需立即往中平林道15.5k撤離。1450時,B隊一隊員前往太平谷南口的最後溪源處取水,意外在太平谷南口的溪溝對岸,發現搜救人員的帳蓬,搜救營地搭建在溪谷的另一側,且完全被樹叢擋住,若不是必須藉著溪溝前往最後水源,從遠處觀看完全無法發現,同時亦確認搜救人員皆已不在帳蓬內。於是B隊拆帳,前往搜救營地再次搭帳,原地等待搜救人員返回。經與搜救人員討論後,B隊決定隔天早上撤出下山。隔天(1117日),B隊由員警載至前往中平派出所,製作筆錄,並由員警送往前進指揮所(玉里消防分隊)與指揮官會合並製作筆錄。
18.搜救隊於11月17日下午在往喀西帕南山北峰的路上,找到失聯者J女的手機與證件。11月19日,搜救人員於喀西帕南山三角點處,搜尋到失聯者J女的藍色手套。11月20日上午1050時,於喀西帕南山北峰、北高坪間,搜尋到脫水、與些許失溫的J女。後續以直升機接駁下山,結束搜救任務。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班固)」這次山難最後以有驚無險收場,算失蹤者走運了!「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登山尤其如此,選錯人或跟錯人,都是很傷腦筋的事,極可能會在隊伍中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狀況,輕者令人啼笑皆非,重者讓人屁股擦不完?從該份報告書中得知,喀西帕南山難之J女這一路走來,讓隊伍中的其他成員很頭大(除J女外,該隊幾乎都是登山老手,百岳快完登,其中有2位還走過10多次探勘路線)?雖然整支隊伍都以J女的安全為最大考量,但百密總有一失,J女執意獨行的一小段,竟然造成如此風波,幾乎危及生命?登山者,你還能再任性嗎?領隊你還能讓隊員放單嗎?
~ 百岳老查 2023.12.04.
附 記:
本照片引自「靠北登山大小事」中《山域救援報告書2023.11.15.喀西帕南失聯事件》之附圖(截自11月23日J女的臉書),是J女獨自登頂馬西山的換裝照,及迷路後登上喀西帕南山頂的換裝照。當時隊友們已在岔路淋雨等她等了將近1小時,冷到其他隊員都處於失溫邊緣,事後看到這張攻頂照,內心只覺得五味雜陳...。
百岳老查回應1:
有人對百岳老查這篇專文有所質疑、有帶風向之嫌?百岳老查要強調的是,我都不認識這些人,只是根據該份檢討報告書,整理摘列出來,方便大家閱讀,無個人主觀意識之參雜。特再從該份報告書中摘取一些隊員們既中肯又是肺腑之言,供大家省思:
1.跑一次搜救、偵查流程後,對自治條例的麻煩程度,就會有更清楚的了解。光是跟著跑一次偵查程序,就夠你受的了。說一句政治不正確,但對錢包很正確的話。「不管怎樣,請先嘗試降低自己在團隊中的責任風險。」根據現有的入山入園規則、各縣市的登山自治條例,一起申請入山、入園時,會將整個隊伍的行進、安全與責任都綁在一起。只要遇上沒有團隊意識、不願意合作的隊友,就必須承擔對方可能帶來的任何風險。如果對方拒絕溝通、不願意團進團出、喜愛脫隊,情況就會變得更為嚴重。
2.最後一天在雨中走完中平林道,全身濕漉漉的直接上警車,前往派出所作筆錄 3小時。接著繼續前往消防局作筆錄3小時,直到晚上10點才離開指揮所。
3.不要輕易將責任與對方綁定,將自己的性命、安全跟著對方一起賭下去。當連續5天,全隊5個人保護1個人,最後對方仍出事時…那感覺真是難以言喻。一路上該做的都做了,問心無愧,只能反省自己為何D1不堅持撤退。
4.入山前,我們無法預期接下來的行程中,隊伍會發生什麼狀況。因此出發前,千萬記得要做以下幾件事。A.拍攝全部隊員的出發照(正面穿著、背面穿著、背包)。B.條列每個人的重要裝備清單、隊員間的共用裝備。C.全程記錄軌跡,且休息時不按暫停(保留完整的時間軸)。D.登山過程的決策證據。e.g.拆隊討論、隊友打算自行脫隊,記得留下證據(錄音、錄影 )。
5.「出意外的人不會說話,只能由活著的人為自己解釋」。若你手中缺乏證據,你可能就會是那個被追究責任的倒楣鬼。*物證(訊息、對話、錄影、軌跡)的公信力最強,人證(隔壁隊伍證詞、個人筆錄)次之。
6.發生山難後,登山隊伍的首要任務不是面對外界質疑。而是以協助搜救為第一優先,同時讓隊伍抱持共識,暫不對外回應。回頭專注於自己該檢討、審視的部分,並撰寫山難報告書,盡可能客觀為來龍去脈做出解釋。相信大家看完報告書後,對比各篇新聞報導,能清楚了解山難新聞的真實性。
7.由於Jo平安下山後,隊友和她約了幾次線上通話,均被已讀不回/委婉拒絕。或許真正的答案,只存在於Jo心中了。 百岳老查 2023.12.04.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