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滯銷半年不放棄 陳光鏡推展黃豆食農教育

2023/12/15 21:00
23,18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洪莉婕、楊智恩/彰化縣報導】田野勤學創辦人陳光鏡看見台灣民眾對於黃豆的需求,將秀明自然農法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方式運用在種植黃豆上,第一年就成功種植出1500公斤的黃豆,然而伴隨而來的卻是經歷半年賣不掉一包豆子的處境。在走投無路之際,陳光鏡逆思考求活路,用不以盈利為導向的方式,將黃豆結合食農教育課程,把特色教案帶入校園,讓孩子們從手作豆花、豆腐和豆漿中重新認識黃豆,並持續推動各項與黃豆相關的工作坊,讓教育能夠更普及大眾,透過傳遞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

照片

↑陳光鏡創辦田野勤學,開啟他的黃豆教育之路。攝影/楊智恩

田野勤學創辦人陳光鏡,過去從事科技新創產業,長期處在高速燃燒的行業中,找到平衡生活、放鬆的休閒方式也顯得格外重要。在科技產業服務的期間,陳光鏡運用週末走訪各地的農場,藉此找回自己喜歡且舒適的狀態,也常跟妻子蔡慧璇談起自己嚮往的退休田園生活,然而蔡慧璇的一句話卻成為一切生活的轉捩點:「那如果不要退休,如果真的可以選擇,我們會怎麼做?」面對當時繁重的工作壓力以及需兼顧起扶養孩子們的責任,讓陳光鏡意識到轉行從事農耕並非夫妻倆喜歡、開心就好,還要能夠有經濟的滿足。

2015年陳光鏡一切從頭開始,有系統的學習自然農業,在淡水的幸福農莊學習「秀明自然農法」,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為基本理念,不去噴灑農藥,讓作物自然生長。在農莊裡,除了學習四季之中適合種植的作物以及如何栽種以外,也汲取蔬菜、水果育苗和移植的相關知識。

掌握自然農法 黃豆成為種植的起點

2015年在淡水幸福農莊學習自然農業,不只讓陳光鏡掌握了自然農法的栽種方式,也成為他選擇種植黃豆作為主要作物的契機。在農場學習的人大多分為兩類,一類是真的想要學習農業的青年,另一類是比較樂齡的長輩族群。陳光鏡在農場學習的期間遇到很多前輩,有些前輩告訴他,如果想要做農業就要種一些比較特別的,也就是擁有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像是小番茄、草莓和藍莓⋯等,不過陳光鏡認為這些作物要花費更多的心力照顧且必須付出更多的成本,並不是很好種植。

比起種植高經濟價值的作物,有些前輩則認為,可以往大家吃很多但都是以進口為主的原物料下手,黃豆就是其中之一,反觀當時台灣市面上所販售的黃豆,大多以加拿大、日本進口,而由台灣本土種植的黃豆卻是少之又少。這樣的想法給了陳光鏡一個啟發,去種植多為進口的原物料是他沒想到過的方向,不過台灣人確實也吃了很多黃豆相關的製品,也許黃豆會是一個好的種植機會。

稻米有分品種,而黃豆也有不同的種類。剛開始決定要種植黃豆時,陳光鏡對於黃豆的品種毫無概念,當時便請教了農業改良廠的吳昭慧(吳姐),擁有多年研究台灣黃豆的經驗,吳姐告訴他:「要以自然農法種植黃豆,就要選擇比較穩定的品種,因為沒有施肥、灑農藥,因此黃豆的適地性要強。」像是黃豆的「高雄選10號」就是相對穩定的品種,且以這款黃豆所製成的加工產品,擁有豆香、乳香兩者風味很平均的特性。陳光鏡在當時便採納了吳姐的意見,從開始種植黃豆的時期就使用「高雄選10號」,一直到如今。

照片

↑大豆家族(毛豆黃豆黑豆三兄弟)。製圖/洪莉婕

兩地間往返 肩負工程師與農夫的身份

2015年陳光鏡創立田野勤學,當時其實還沒開始生產黃豆,而是因為陳光鏡開始思考如果想要建立一個農場並販賣商品就必須要有一個名字,因此「田野勤學」對他而言既是農場的象徵,同時也涵蓋了品牌的概念。創立田野勤學的同時,陳光鏡依然在新竹的科技產業中工作,當時的他居住在桃園,除了要在兩地之間往返以外,為了堅持自己用自然農法種植黃豆的理念,陳光鏡在嘉義的鹿草租了一塊兩公頃的土地,運用當地較完整的機器設備來種植黃豆。

當時的陳光鏡每週一到週五是在科技產業中工作的工程師,而每個六日便成為了農夫,和蔡慧璇一起開車3個小時從桃園來到嘉義鹿草種植黃豆,這樣子的生活也一直持續到2016年年底陳光鏡正式從科技產業中離開以後。陳光鏡回想起這段日子,他坦言說道:「現在拿錢叫我再這樣做一次我也不要。」不過堅持以自然農法的方式栽種,全程不使用農藥與肥料,並沒有影響黃豆的收成,事實上,陳光鏡在嘉義鹿草種黃豆的第一年,就已經成功種植出1200公斤的黃豆,他也認為自己在當時對於種黃豆這件事,投入了大量的心力與專注度。

成為真正的返鄉青年,落實在地深耕是在2017年的下半年。陳光鏡在從高科技產業離職後,並沒有馬上回到彰化的最大原因在於要面對家人的擔心,因為對於工作突然消失,在長輩們的心中不免有些擔憂。不過蔡慧璇認為,如果繼續留在桃園,因為沒有田地,那麼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就無法真正的落實,而回到彰化,無論是要運用家中的田地或是在外面租地耕種才是現階段的解決方法。

面臨挑戰 黃豆的銷售與市場困境

現在田野勤學的所在地,就是陳光鏡在彰化的老家。在和太太蔡慧璇下定決心返鄉以後,陳光鏡就開始專心的栽種黃豆。第一年就種植出1500公斤的黃豆,陳光鏡說道:「1500公斤聽起來很多,可是中小型的加工廠一天就用完,那後面要提供什麼?」當加工廠一天就用完陳光鏡一年的黃豆產量,也讓他意識到像加工廠這樣的客戶是他無法服務的,且因為大量採購,黃豆的購買價格也一定會被壓的很低,而無法有更高的收益。

既然黃豆無法賣給中小型的加工廠,陳光鏡也曾嘗試過自己在社群媒體上或是透過朋友的介紹來販賣豆子,不過這些豆子就像賣保險一樣,在賣給身邊朋友一輪以後,就賣不出去了。但是賣不掉的主因並非黃豆的品質不佳,陳光鏡說道:「想想看這半年內有沒有吃過黃豆的原型食物?也許一年內都沒有,但是在一個禮拜之中,一定有吃過黃豆的加工食物。」像是豆乾、豆腐、豆皮⋯等黃豆加工食品是一般大眾廣泛接觸的,但是就是不會去食用黃豆,消費者即使購買黃豆回去,在家裡除了不會煮以外,也不知道該將黃豆煮成什麼料理。

轉換思考方式 在農業與教育間找到解決之道

正當陳光鏡處於困惑之際,過去曾與他一起就讀彰化師範大學的學長給了他建議,認為可以把食物與科學實作結合在一起,這個想法也成為田野勤學開始推動食農教育的起點。陳光鏡從教學的角度出發,進入校園裡帶孩子們製作豆漿、豆腐、豆花⋯等豆製食品,更重要的是透過自己設計的教案與活動讓孩子們有機會認識黃豆:像是在煮豆漿的課程當中,陳光鏡會給孩子們一張黃豆風味表,並把四種不同的豆子分次去煮,因為品種的不同,煮出來的豆子香氣也會有所差異,透過這個活動讓孩子們知道原來台灣的黃豆也能呈現豆香味、青草味、草根味⋯等不同的香氣,而不是像早餐店的豆漿甜甜的而已。

在學校裡帶孩子們製作豆漿、豆花的每一堂課程,除了可以消化掉自身產出的黃豆以外,也是一個機會傳遞黃豆的相關知識讓給更多人認識。陳光鏡的黃豆課程也在不同學校間的推薦與介紹下,從原本只在國小的校園裡,到後來學校的教師研習、社區大學的課程都紛紛邀請陳光鏡來講授。

田野勤學有三個大軸線:「農」、「食」、「育」。「農」代表著陳光鏡所推動的自然農法,而「食」則是因為田野勤學做黃豆食品的加工,最後的「育」代表的是教育,陳光鏡說道:「教育的本質是在傳遞好的知識訊息,它並不是為了達成行銷效果。」他希望透過這些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讓消費者知道他來上的每一個課程並不是為了要盈利、賣出黃豆。

隨著課程的推廣,陳光鏡不僅到各個地方去上課也設立工作坊,許多客人遠道而來,一次讓陳光鏡印象深刻的是,有一組客人提早了半個小時就到場,詢問後才知道原來他們為了工作坊的體驗,提前一天就從台南來到田尾住宿一晚,因為工作坊是沒有冷氣的,陳光鏡對於客人願意來參加活動的原因感到好奇,而他們的回饋是,覺得來到田野勤學是沒有壓力的很像去朋友家玩,或是像是帶小孩回阿公阿嬤家,就算進入工作坊體驗是需要費用,但並非到觀光工廠繳門票的感覺,而是給予他們踏上土地實境生活的感受。

事業多角化 田野勤學的多元發展 

2019年,當時陳光鏡推展了許多食農的體驗活動,也有來自各產業的農家、職人希望能與田野勤學合作,不過不同產業間在教案的準備上就會相對困難,於是陳光鏡想出了「野學校」的方式,相較於田野勤學主題明確的就是以食物跟食物的體驗教育,學校代表著開放自由的意思,同時也能兼容並蓄將不同的產業結合在一起,像是野學校就曾經與大葉大學、員林高中的童軍營社團合作,透過辦營隊的方式,除了教孩子們製作豆漿的冰淇淋,也能設計一些多元的課程,像是採集樹葉做敲拓染、色彩的轉印、廢棄物的再利用,以及搭建高空盪鞦韆⋯等活動。

田野勤學的品牌延展也從未停止,在北斗街區的百年市場內也開了一間名為「其實豆製所」的豆花店。「其實豆製所」原本為創辦人吳佳霖開設在台北的豆花店,但因為孩子唸書的緣故而需移民海外,在過程中因為很喜歡田野勤學所推廣的黃豆食農教育,便與陳光鏡聯繫上,除了將「其實豆製所」讓給田野勤學來使用,也看準百年市場這個歷史建築的特色,租下了四個攤位並與田野勤學一起打造這個地方,在這裡販賣豆花、豆製品吸引更多人來到這裡。

現在「其實豆製所」的經營者是一對源於北斗的夫妻,當時夫妻倆與陳光鏡談論到返鄉創業的想法,陳光鏡提出由他提供店面與技術且不收取加盟費,而他們需要付出時間來經營,並且要使用田野勤學所生產的原物料。陳光鏡認為想要找到真的想要做的人一起參與,他看過很多加盟,因為加盟而來,也因為加盟而離開,在學好技術以後就走了,但是他希望能建立一個長久的關係,只要「其實豆製所」能夠繼續經營,就代表田野勤學的原物料也能夠繼續輸出,兩者能相輔相成越來越好。

陳光鏡從起初進入校園慢慢的推廣食農教育,田野勤學的規模也逐漸擴大,不僅創立了「野學校」、經營「其實豆製所」,他同時也設立行動品牌「小人物大市集」專門做地方文化體驗,像是北斗街區的生活文化調查、一些百年老店的田野調查與記錄,這些品牌都是從田野勤學而延展出來的,不過陳光鏡提到,希望它們未來都能夠各自獨立,並找到適合的夥伴共同去經營,讓田野勤學能專門以黃豆為主,野學校可以用來規劃跨領域的營隊,小人物大市集則能夠形成專做地方生活體驗的平台。

採訪側記:

採訪結束後,我們也實際到百年市場裡去感受傳統市場歷史氛圍,也在其實豆製所裡享用了一碗美味的豆花,綿密且紮實的豆花口感,搭配濃厚豆香的豆漿,確實令人懷念,老闆也很大方的招待我們吃豆製的冰淇淋,甜而不膩的冰淇淋,是炎炎夏日的救贖!

希望其實豆製所將來也可以開展分店回台北以及台灣各地,讓各地區的民眾都能夠有機會享用到一碗美味的豆花。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