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珈瑄、曾韻儒/台北市報導】從近中央研究院旁幽靜的小徑往上開車約十分鐘,會來到北市鬧中取靜的麗山農場,農園主人林書慧中年轉職成為職業農夫至今有32年。林書慧一改父親過往使用的慣行農法,一心種植有機,並與農會合作開放自家農場讓市民共同種植、到學校教學生如何種菜,同時自己開設栽種課程,體現食農教育的精神。
↑麗山有機農場主人林書慧。攝影/曾韻儒
孩提記憶走向一生志業
↑林書慧正在介紹躲在竹葉上的害蟲,並直接用手把蟲撥掉。攝影/曾韻儒
麗山農場位在南港的山坡上,3000坪的土地由林書慧與妻子共同種植,也開放給南港市民共同種植。這片土地是林書慧的父親在1961年買進,身為家中老二的林書慧從小就跟著爸爸到田裡,嘴上喊著累,卻也不敢不聽從父親的話。直到1990年林書慧正式接手農場。雖接手了這片土地,但林書慧不靠種田維生,仍一邊從事成衣工作。直到2010年林書慧開始專職種植,但起初種下去的花椰菜、白菜、蘿蔔……共4000顆菜苗全軍覆沒,林書慧說當時不懂什麼季節該種什麼菜,例如春季要種瓜果類、秋季要種高麗菜,只要菜不適應就會導致後續一連串的問題。
林書慧也提到小農無法到果菜市場批發販售,只能到市集擺攤,如果在市集就需要多種品項才容易吸引顧客上門。而最快能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詢問種苗改良繁殖場,了解自己土地所適合種植的作物,去購買其培育出的幼苗,應變農產品賣不出去的窘境,結合休閒發展成觀光及食農教育,都會比大量生產的CP值來得高許多。
有機的第一步:養地
起初開始轉型成有機農業時,林書慧會到農業改良場去上培訓課程,農業改良場會教導農民如何種植、如何病蟲害防治,這讓初轉型的林書慧得以放心,也從中得到種菜最大的心得:養地。養地如同養身體,身體好自然病痛不會找上門,而土地只要健康,農作物也能健康成長。如土壤酸鹼度最好維持在的ph值5.5~6.5,通常北部的土壤會過酸,因為工廠排放廢氣會致使酸雨的形成,所以須定期將土壤拿給農業改良場做檢驗,若是過酸,農改場也會建議其使用苦土石灰以改善土質,隨時掌控土壤的品質、確保作物的生長情況。
對於養地,林書慧還有一招:養雞。這雞可不是養來吃的,而是是林書慧最好的工作夥伴,當菜都收成完畢時,把雞放到田裡,讓雞翻土,也可以吃蟲,除了能把土翻鬆、讓酸鹼度平衡外,也達到友善環境的目的。
林書慧花了6年的時間從種的作物全死,到如今能定期定量收成,從父親時代就開始種的綠竹筍成為麗山農場主要種植的作物,也從過往父輩所施用的慣行農法走向有機農法,原因很簡單,因為種植出的蔬菜林書慧自己也想吃。面對定期來考核的中華民國MOA協進會(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林書慧從不認為對方是來刁難,反而是來幫助自己,有問題也可以向其詢問,讓農場及作物所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得到獲得更好的改善。
↑好的土壤就會有好的作物,林書慧說他光是改土質就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攝影/曾韻儒
與民同樂裡的寓教於樂
2011年起,林書慧在農會的建議與輔助下,將麗山農場轉型成「南港市民有機農園」,顧名思義就是將農場開放,讓市民租地一起到農場種菜,無特定模式,讓想種菜的市民共同來體驗種菜的樂趣,林書慧也會教導市民如何種菜。但林書慧強調一定得是種植有機,也不敢說成為市民們的農業導師,反倒是大家相互學習,經驗交流與分享。
開放農場外,林書慧也有開設春季與秋季的有機蔬菜栽培班,每次約招募十至二十名對種植作物有興趣的學員,且不限年齡。曾有一個小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參與,到現在已經國小三年級了仍會來幫林書慧抓害蟲,林書慧對於都市孩子不怕蟲、敢徒手抓蟲感到相當驚喜;也有年紀比林書慧大的阿姨也勤於到農場一起種植;而鄰近農場周遭的學校也會邀請林書慧到校教導學生如何種菜,林書慧驕傲地說,孩子們看到她都很開心。林書慧說政府推動食農教育,可以讓民眾知道自己吃的菜究竟是怎麼來的,也能夠體驗種植的快樂與成就感。除了食農教育,林書慧也和附近的南港老爺酒店進行合作,供應蔬菜,互助合作下讓菜有好銷路,飯店的客人也能吃到健康的蔬菜。
無法抗拒的香味:蜂蜜與竹筍
↑林書慧一家是靠父輩的綠竹筍起家,但是在開放體驗與食農教育後,也有許多民眾麗山農場挖竹筍。攝影/曾韻儒
林書慧的農場除了種菜,還有生產五種蜂蜜,分別是:帶有花香味的龍眼蜜、較酸的荔枝蜜、甜而不膩的酪梨蜜、略帶苦澀的鴨腳木蜜、酸甜酸甜的酸藤蜜。蜂蜜的種類取決在於蜜蜂採集花的種類,這也間接影響到了蜂蜜的甜味、顏色和特性。蜂蜜的產製過程為將養蜂箱裡的蜂巢取出,使蜂巢上的蜜蜂離開蜂巢,接著將蜂巢上的蜂蜜搖下,再經過些許加工,即為我們所食之蜂蜜。林書慧提到其實現在很多賣蜂蜜的廠商,會將水蜜混蜂蜜賣出,水蜜是指在花期尚未到來時,先使用糖水餵食蜜蜂所產製出的蜜,非花的蜜,但外行人更喜歡水蜜,因為其成分比花蜜更加甜,而水蜜的成本也遠低於花蜜,但林書慧是一瓢一瓢將水蜜杳出,不欺騙相信他的消費者,消費者也會為他帶來更多的客人,留下好口碑。
↑蜂蜜的生成經過。製圖/張珈瑄
而林書慧最引以為傲的莫過於從父親那代便開始種植的綠竹筍,綠竹筍與其他作物一樣同為有機種植,最佳種植溫度為25〜30度,綠竹筍為淺根植物,除不耐乾旱、強風,也需在排水良好、中性至微酸的土壤。在挖掘綠竹筍前,鏟子先需進行消毒,並免器具汙染竹筍,消毒方式有兩種,一為酒精,而則是用火烤。林書慧說挖竹筍通常需要耗費半天的時間,早上挖一次,下午再一次,早上約莫四點近五點開始挖,因為那時時機最適合挖掘竹筍,也能保住竹筍的鮮甜味與清香且避免苦澀。
對於這些年種田的日子,林書慧說自己不怕失敗,慢慢去找尋適合種的植物,也理出自己的種植步調,即便辛苦,日子也還過得去,秉持初衷就養出好地、種出好菜。
↑圖為林書慧所養殖的蜂箱,為避免打擾到蜜蜂,要開的很小心。攝影/曾韻儒
採訪側記:
起初在約訪時,老闆問我們要如何前往,一聽到我們要搭計程車,二話不說要載我們上山。上山後也問我們要不要體驗挖竹筍,採訪結束後我們便跟著老闆爬上山坡尋找竹筍下落,我拿著老闆的器具,按照老闆的指示挖了人生第一顆竹筍,新鮮的竹筍有著清香,讓人覺得有大自然的味道。老闆的農場真的沒有農藥,因為採訪時還跳出了一隻蛇,嘴裡咬著青蛙,老闆說因為無毒才有這些野生動物出沒,真的是難忘也很驚嚇的採訪回憶。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