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慈揭露性暴力 從傷痛走向修復
【記者陳富妤、蔡宛凌/台北市報導】「曾經,我對於揭露自身經驗感到極度害怕。想像到『全世界搜索我的名字,看到我被性侵』的場景,情緒讓我不由自主地後退數步。」張希慈說。
但是在面對好友同樣遭受性侵害的遭遇後,張希慈決定勇敢發聲,與自己的傷痛和解,並透過實名陳述,讓自己跟更多倖存者相信,這些遭遇都不是自己的錯,也不需要感到羞恥。
↑張希慈勇敢揭露傷痛,期望性暴力議題能被社會更加重視。照片提供/張希慈
張希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在大學畢業後隨即創辦「城市浪人」,積極推動以遊戲化教育的方式,引導青少年探索自我、參與社會活動。張希慈同時經營個人部落格,命名為「希希嚷嚷的那些日子」,將周遭世界發生的事情,以自己的見解,用文字說出來。
張希慈在大學期間曾遭受學長性暴力,事發過後幾年才敢在網路發表匿名文章講述自己遭受性暴力的經歷,在2020年因為知道了好友同樣遭受性侵害,認為被害人的聲音不該被埋沒,因此決定發表實名文章,向社會揭露傷痛,並決心透過自己的力量,讓性暴力這個議題可以被大眾關注。
一開始以城市浪人創辦人身份參與女性培力教育議題,與學校及青年機構合作進行演講。由於張希慈所分享的議題大多與青年教育、女性自主、社會相關,像是加入「 Wooman Power 女力學院 」擔任講師,也因為自己遭受性暴力的經驗,在與合作夥伴的溝通後,和大眾分享教育議題時,融入性暴力宣導。隨著勇敢地實名發表自身遭受性暴力的經歷,張希慈開始受邀參加性別議題講座,像是2021年與現代婦女基金會合作性創傷復原演講,以及勵馨基金會所舉辦的科技防暴研討會。
透過文章專欄揭露數位性暴力 呼籲對社會問題的更深關注
張希慈表示,目前在台灣,當談到女力培育時,主要聚焦在領導力、自信、勇氣等正向主題,卻很少涉及到職場性騷擾或性暴力等問題。然而,韓國N號房以偷拍私密影像販售牟利事件同樣也發生在張希慈身上。張希慈自2015年受邀在《女人迷》寫專欄,2022年時張希慈同樣以專欄文章形式揭露這起侵害。
2021年底,當收到警方通知,張希慈才知道自己在一場公開講座中,被嫌犯鎖定性偷拍她如廁的畫面,將影片和個人資料在網上販售。超過300名女性受到類似對待,影片在網路上廣泛傳播。
張希慈說道:「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知道自己的私密影像可能永遠留存在數位世界後,正常生活成為困難的事。」受害者會因為個資、性私密影像外洩而感到極大的恐懼,擔心親友看到影片,也可能成為網路上的性霸凌對象。生活中的恐懼和痛苦,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有人因此變得無法正常走出家門。
數位性別暴力是一次次微小事件所構成,若無消費者支持,這樣的犯罪就不會發生。因此,張希慈期望透過文章,提醒點擊觀看他人性私密影片這樣的行為表面上看似與直接侵犯無關,實際上卻在間接支持、鼓勵社會和市場製作更多類似影片,希望觀眾在行為上更加慎重,意識到他們的選擇可能對他人和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強調了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數位性別暴力的受害者。
張希慈強調網路性別暴力不僅在韓國發生,台灣也時刻都在發生。她呼籲讀者能夠盡自己所能,支持這些暴力中的當事人,讓更多人理解N號房事件所反映的網路性暴力型態,希望這樣的暴力能夠逐漸減少並消失。
從笑聲中傳達訊息 引起男性共鳴
在到學校與機構分享自身受暴經歷時,張希慈注意到,當談及性暴力時,聽眾的反應變得沉重,尤其是男性。這讓張希慈思考,為什麼男性在這個話題上表現出抗拒和沈默。
與男性友人深入交流後,張希慈發現,有些人拒絕發表意見,是因為擔心可能傷害到女性,因此他們選擇保持沉默,不願發聲。這讓她意識到,必須提供一個讓男性能夠自在表達的環境。
張希慈從觀察男性的溝通模式中得到靈感,發現他們更喜歡以幽默、笑話的方式進行溝通。這樣的方式讓整體環境更輕鬆,也促使男性更願意參與討論,增加對話的可能性。這讓張希慈聯想到脫口秀的形式,因為它正是以詼諧和娛樂為核心。於是張希慈開始思考,如果能夠以脫口秀的形式呈現自己的經歷,是否能夠打破沉重感,引起男性的共鳴。
讓性暴力不因為脫口秀而被輕視
以脫口秀方式處理性暴力對張希慈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張希慈說:「我必須找到平衡點,使得觀眾既能夠在笑聲中融入,同時又能夠理解性暴力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讓張希慈重新思考如何以一種幽默但不輕視的方式呈現這個議題。
在嘗試的過程中,張希慈觀摩了烏克蘭的脫口秀節目。這個節目每天在地下室中以脫口秀形式探討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戰爭,演員們以幽默的方式表達對戰爭的看法,同時透過笑聲帶給身處戰爭之地的觀眾一絲快樂。這讓張希慈意識到,笑聲或許能夠讓嚴肅的話題更容易被接受,不會因為以詼諧角度呈現,就減少大家對這個議題的重視。
「如果女生穿得太裸露會引起性侵害,是不是該在城市裡設立上千個隨處可見的『打手槍室』,讓所有男性成為聖人,就沒有慾望了。」張希慈在自己的生日會上演出這一段脫口秀,以脫口秀輕鬆詼諧的特點,來講述性暴力這個嚴肅的社會議題。張希慈以嚴謹的觀點挑戰性別刻板印象,跳脫框架,以「男性聖人模式」和「打手槍室」的概念,這種極端而荒謬的方式來質疑為什麼女性需要自我約束,而不是要求男性保持聖潔。
最終,以脫口秀形式處理性暴力議題,男性觀眾更願意參與討論,表達他們的看法和經歷。在完成脫口秀後,張希慈接收到男性友人的訊息,認同她在脫口秀中發表的言論。對她而言,這不僅達到了以脫口秀引起共鳴的目標,也保持了對性暴力議題的尊重。
↑社會對於性侵害常見的反應。製圖/陳富妤
揭露傷痛 自我復原
張希慈說道:「這場在自己生日會上所演出的脫口秀,對我來說是一個自我修復的過程。」一開始的目的是譴責社會對於性別的不平等觀念,但在寫脫口秀段子的過程中,她發現社會普遍只譴責女性穿著中的荒謬。脫口秀成為她自我復原的一個平台,透過將遭受性暴力痛苦的元素注入脫口秀的情節中,打破了原本封閉、沉重的氛圍。
無論是寫受暴文章或是向他人說起自己的經歷,只要去回想,就是對受暴者的二次傷害。張希慈坦言,在事情發生後,從一開始很難理解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到之後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感到自我厭惡。這種自我價值感的下降讓她對所有關係的安全感都降低,在朋友和家人面前,選擇了隱藏自己,絕口不提自己的遭遇,因為害怕他們知道後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存在。張希慈說:「也因為這些心理創傷,讓受暴者不會輕易分享這樣的事,這使得這些傷害在社會上看不見。」
桃園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社工員鍾佩怡指出,每個人對待傷痛的修復過程都不一樣,但是在她服務十幾年的時間中,從來沒遇過有任何一位受害者可以以詼諧的方式來告訴大家自己受暴的經歷。針對張希慈以實名發表文章分享經歷引發社會討論與重視,並透過脫口秀來引起男性思考的方式,鍾佩怡說:「對所謂受暴倖存者而言,張希慈的這些舉動都是一個很大的支持。」這些方式可以讓受害者從「都是自己的錯」中抽離,也能了解到「原來我不是一個人,我不是那個特別奇怪的人」而得到安慰及心理修復。
張希慈利用荒謬的手法,將痛苦轉化為力量,打破了性創傷的沉重氛圍。在探索自己的傷痛中,將脫口秀成為勇敢面對的途徑,打破沉默的同時,也為心靈修復提供一條出路,並透過自己的經歷來引起社會對性暴力的關注。
採訪側記:
在採訪希慈的時候,聽著那些令人憤怒與失落的經歷,理解遭受性侵害的無助,也感到心疼。但是看到希慈勇敢的面對傷痛,並將自己的經歷寫出來,儘管有被議論的可能,在希慈身上卻看到力量的再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