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牧羊古道 廢棄半世紀後手作修復

2024/03/18 21:00
29,207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記者曾善美、朱婕菱/苗栗縣報導】在看到題著「牧羊古道」四個大字的石碑之前,視野所及只有漫漫芒草,直到雙腳踏上厚實的石板,聆聽耆老們聊著往昔的種種,一股景仰之意才油然而生。牧羊古道重建的兩大推手——翁坤章與戴文祥——就地坐在古道的石板階上,談著重建的過程與未來展望,兩人共同期望可以持續透過公民協力,除了維護牧羊古道及其周遭的生態環境外,也能將環境教育推廣到更多地方。

照片

↑海岸志工們利用土地原有的石塊、木材修葺步道。照片提供/苗栗社區大學

苗栗縣後龍鎮的牧羊古道,鄰近好望角,早期在地居民在此發展牧羊產業,此道便是連接山區與海邊的主要道路。後因道路興建,廢棄超過半世紀,苗栗縣海岸環境發展協會創會會長翁坤章於是帶領協會,協同苗栗社區大學主任戴文祥攜手社大的海岸守護志工,與新竹林管處共同展開資源調查,以傳統自然手作工法與就地取材的方式修復古道,重現牧羊古道昔日風華。

乘載耆老記憶 牧羊古道的歷史價值

牧羊古道,閩南語稱「羊仔路」,是苗栗後龍早期在地居民發展畜羊產業之處,同時也是由山上通往海邊活動的主要路徑。因為當地環境適合畜牧羊群,此除了沿海漁業,當地居民便以畜牧山羊為主要維生管道,羊仔路順勢成為重要道路。翁坤章是本地人,憶起兒時,母親常帶著他穿越羊仔路來到海邊看海水漲潮退潮。「我阿嬤說,只要退潮看到石滬,就代表要『下海』了!」早期漁民會在退潮時下海捕野生蚵仔、海瓜子、蝦米等,孩子們也會在一旁幫忙兼玩耍,羊仔路在早期居民的生活中佔了極具重要的一部分。

現年八十四歲的翁隆吉,是翁坤章的叔叔。談到這條羊仔路,翁隆吉表示這條路徑,在他父親那個年代就有了。「羊也是有壞脾氣,這時候(我父親)就會罵牠們啊。」他打趣地說。早期居民要到海邊捕魚、看石滬,都必須經過這條路;至於牧羊產業,則是將羊寮搭建在路旁的草生地畜養。

另一位耆老是高齡八十八歲的陳張玉珍,翁坤章的伯母。「我們家養很多(羊)嘛,就會兩個人,一左一右趕羊到山上,晚上再牽回來,羊仔路一天至少會走兩次。」陳張玉珍說道。這裡盛產甘薯、蘿蔔、蕗蕎等經濟作物,身處的好望角蕃薯園便是為了這些經濟作物而建。陳張玉珍還特別說明蕗蕎的效用:蕗蕎類似小型蒜頭,有促進消化、幫助排毒等功效,在好望角蕃薯園植種外亦有對外販售。

陳張玉珍也憶起孩提時期,當時八十幾歲的阿嬤常牽著她走過羊仔路,到海邊剖牡蠣,抓螺仔、蚶仔,參與沿海捕撈漁業。「她(阿嬤)身體很勇!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她笑著說。羊仔路乘載許多當地居民的記憶,也是當時的經濟命脈,卻在當代的人口外流危機之下,造成傳統產業式微,加上產業道路興建,這條道路漸漸地被遺忘,轉眼間就過了五十餘年。

荒廢超過半世紀 翁坤章創會推農村再生

翁坤章在創立苗栗縣海岸環境發展協會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不在故里。這段離鄉背井的經歷,讓他再次回到後龍之後,對現況產生無限感嘆。翁坤章國中畢業後便北漂求學,在新莊、泰山一帶半工半讀。他邊唸高職,邊在電子公司工作,也曾在菜市場做小生意,後來更是在北部娶妻生子。但多年前,因妻子意外離世,致使翁坤章返鄉回到後龍。回鄉後,他才驚覺這塊兒時記憶裡美好的自然環境正準備遭受人為的破壞與污染。翁坤章扳著手指細細數來曾經要在此地紮根的建設:1998年的火力發電廠、隔兩年要蓋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以及再隔兩年的換爐渣粉碎掩埋場。最終,除了2013年完工且至今仍在運作的龍威後龍風力發電廠外,其餘建設在協會的努力之下,皆無在後龍設廠。為了實踐環保理念,翁坤章在2012年3月正式成立苗栗縣海岸環境發展協會,同年6月再於後龍好望角成立好望角學習工作站,期望能透過協會及公眾的力量,共同守護苗栗海岸的自然生態及文化資源,進而推動海岸環境生態教育的發展。

2010年,政府為了促進農村永續發展及農村活化再生,改善基礎生產條件外亦維護農村生態及文化,故而開始推行「農村再生計畫」,而苗栗縣政府自農村再生條例公布以來,便持續致力於推動此計畫。2019年,翁坤章倏然想起兒時被母親牽著走過的那條路徑,便與當時正在培訓海岸環境志工的苗栗社區大學商討如何重建這條已荒廢五十年的步道。由於古道屬於新竹林管處所管轄的保安林地,於是翁坤章與苗栗社大合力與新竹林管處協調訂定認養契約。最後,新竹林管處同意以委任管理的方式,讓翁坤章帶領協會,協同苗栗社大開始整治羊仔路,修復後則交由協會與苗栗社大志工認養維護,藉此守護自然資源與傳統文化。

而有關於古道的修建以及經費來源,全由協會與社大志工一手包辦。談到為何不與公家機關合作,翁隆吉無奈地說:「如果給公家機關做,就會全部變成水泥和柏油路。」為了保留最原始的樣貌,翁坤章堅持以「自然工法、就地取材」的方式鋪建,讓羊仔路恢復通行,並正式命名為「牧羊古道」。

傳統自然工法搭建 延續先人手藝

「古早的時候,就是這樣一階一階蓋起來的。」因為曾經在此地生活過,翁坤章對於牧羊古道有著深厚的情感,但想要以先人工法重建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戴文祥是翁坤章的好夥伴,也是牧羊古道重建的重要推手。他說明,一開始會針對路況進行調查和分析,考慮土壤穩定性,因為土壤的種類與坡度的傾斜程度都會決定鋪建的方式。此外也會探查周遭的生態植物,確認在就地取材的基礎下,不會對生態圈造成侵擾。深度調查後,便開始尋找解方:步道上半部在山區,便用外來種銀合歡的木材搭建木階梯平台,一方面移除強勢外來種植物,一方面也讓銀合歡展現正面用途。至於步道下半部,翁坤章說明此地曾是河床,因此周邊的鵝卵石、玉石等日積月累的石礫便成為用來鋪建在階梯梯面上的原料。

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牧羊古道重建工程造成衝擊。戴文祥解釋,因為步道鋪建是一個連續且累積性的工程,因此疫情造成的工程延宕會造成後續步驟無法進行,參與人數亦大幅減少。在放寬警戒後,翁坤章與戴文祥重新號召志工們再次投入牧羊古道的重建,所幸在眾人合力之下,牧羊古道整治完成,協會和社大也在2021年2月正式與新竹林管處簽訂兩年一期的認養契約,期望在維護生態與文化的同時,也能達到推廣的作用。

照片

↑修補牧羊古道步驟的第一步辨識分析路況與調查生態。照片提供/苗栗社區大學

照片

↑接下來則是討論找尋解決路況的方法,並在遵循先民設計的條件下,以就地取材的方式進行修補。照片提供/苗栗社區大學

照片

↑最後志工們以銀合歡與鵝卵石修葺牧羊古道。攝影/朱婕菱

就地取材一方面是不願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想保留先民的文化,達到傳承歷史的初衷。然而,使用自然工法保留文化自然是好事,不過翁坤章表示,重建的階梯固然環保、懷舊,但不耐大雨沖蝕,需要持續保養與清除周邊植物,避免步道再次遭受植物淹沒。尤其春季的草生長速度極快,翁坤章比劃著說:「根本是一暝大一寸,那個草長得嚇人啊,這邊除了那邊又長,那邊除了這邊又長。」社大每個月都會到古道定期保養,海岸協會也想在這方面補齊不足,因此翁坤章希望未來能夠找到平台,讓外縣市的志工們也有機會藉由協助清理及階梯保養,認識牧羊古道。

結合旅遊及教育 打造大自然教室

踏在石階上,可以看到被保留下來的羊寮遺跡,以及綠蔭一片。牧羊古道沿線是成林的相思樹與木麻黃,以及原生的糠榔(台灣海棗)。相思樹與木麻黃的樹材是當地居民的家具來源,糠榔則是早期掃帚的材料,都是當地珍貴且富含文化意義的民俗作物。除了植物,也有許多動物在此棲息,翁坤章表示,早期他曾在林中與帝雉面對面,樹林裡更曾經發現石虎的蹤跡。往海的方向持續步行,又能看到後龍海岸線豐富貝類化石層,以及蚵棚、海瓜子保育區等沿海漁業的建設。一連串隨著海拔高度變動的物種與遺跡,可謂牧羊古道富饒生態圈與歷史文化的證明。

提及未來行動,戴文祥表示,除了保護當地生物及進行鄉村振興復育外,也預計規劃在步道上建立一個學習社區,連結當地農業,達到永續發展。像是2020年新竹林管處便與苗栗縣海岸環境發展協會共同舉辦手作步道活動,讓志工運用木材、石頭等當地原生材料,修建古道階梯及導水溝等設施,體現古早手作工法融入自然環境的高度價值。戴文祥強調,牧羊古道曾經的功能是日常交通要道,現今則希望讓它擁有環境教育的新功能,其中更包含鄉土、歷史與文化,讓居民甚至外地大眾能夠更親近這條先民賴以維生且富含自然寶庫的古道。像是調查古道沿線的植物生態後,協會和社大在牧羊古道入口設置植物解說QR code,讓大眾能夠自導式的學習。

戴文祥表示,牧羊古道修復的過程需要耐心與熱情支撐,這不是一個活動,而是長期守護的行動。透過牧羊古道的重建,發展鄉土價值,達到真正的農村再生。牧羊古道即將乘載的不僅是往昔的農村風華,亦是推廣農村永續發展及活化再生的優良範例。

採訪側記:

不知不覺就到最後一篇了,生態保育線真的全台走透透耶。這次哐啷哐啷來到苗栗後龍,坐車下鄉再坐車上山。那天山上的溫度剛剛好,空氣沁人心脾,遠離都市,與翁會長和戴主任聊牧羊古重建的過程與感觸,聆聽兩位年過八十的耆老用閩南語談著兒時記憶,隨後實際踏上牧羊古道,將稍早的感覺匯集在腳下,試著感受半世紀——甚至更早已前——先人在小徑上的日常,屬實是個難忘的體驗。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