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接官亭石牌坊
廈門接官亭石牌坊
由於從1685——1784年的百年間,廈門——台南是海峽兩岸的唯一對渡口,所以玉沙坡建了接官亭及石牌坊。 所謂“接官亭”,在當時有兩個用途,一是“接聖旨”之所,齎送官捧著聖旨交給展讀官,展讀官跪受後大聲宣讀,眾官員跪聽,並行三跪九叩之禮(有條件時,到另一座較大的堂屋宣旨);二是往來文武官僚迎送酬接之所,一般其旁就有招待所之類的“公館”設施。
清代官員橫渡台灣海峽時,在這裡正式出境,從玉沙坡登船前,必須先往朝宗宮、風神廟拈香謁拜,祈求媽祖、風神爺庇佑一帆風順抵達台灣。
官員們由台返廈時,也有相應的禮儀。可見,當年玉沙坡不僅有漁業活動、商業活動、海防活動,還有重要的宗教活動和政務活動。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廈門海防同知蔣元樞就在玉沙坡接官亭前,建了題刻著“盛世梯航”、“天南都會”字樣的石牌坊,盛讚這裡的海上交通和繁榮局面。 清乾隆年間,閩浙總督李侍堯在給皇帝的奏摺中,也稱“商船出入俱由此港”。清代大臣、文學家梁章鉅(1775——1849)在其著作《退庵隨筆》中記載:乾隆年間,廈門“洋船叢集,商賈啟闐,仙山樓閣,甲於南天”。
當時台灣府城在台南,大陸與台灣對渡,就在廈門玉沙坡與台南鹿耳門之間進行;文武官員赴台後返程時也一樣,台南也有風神廟、接官亭。 所以,1777年蔣元樞在台南接官亭處也建了石牌坊和“公館”。 估計,這些建築,是按照規格從廈門玉沙坡“克隆”過去的,同樣建在風神廟前廣場。石牌坊高8.19米,寬6.66米,為三間四柱二樓式,用花崗岩和青斗石建造,並按照蔣元樞自己設計的圖稿在泉州製作,再運往台南拼裝而成。
據說,台南接官亭石牌坊,是台灣各石牌坊中最為壯麗雄偉的,各種雕塑作品都很精美。石牌坊上有蔣元樞親筆撰書的對聯和橫額。 南向橫額是“鯤維永奠”,意即龐大的計畫永遠奠定了,對聯是:
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
北向橫額是“鰲柱擎天”,對聯是:
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纏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
這些詞聯充分展示了當年海峽交通要衝、官場迎送、石牌坊雄踞港口的氣勢和作者的抱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