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製香 堅守文化價值
【記者 王嘉琪、劉穎真/嘉義民雄報導】
在台灣,燒香是常見的文化,線香也是最常被使用的供品。傳統手工線香以擴香速度快且範圍廣為特點,深受人們喜愛。然而,隨著科技進步,台灣許多香鋪改以機械製作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製作成本,手工製香技術已面臨斷層。
以機器代替手工 手工線香漸流失
位於嘉義縣民雄鄉的一間42年老香舖以製作手工香為特色,他們的線香採用獨特的香料製作,並且堅持不添加香精或任何化學成分,展現出最天然的香味。
Bite_香鋪老闆 何志曏:「民雄有十幾家(香舖),我們是其中的一家,自己會做香的比較少,尤其是手工的更少,現在就是已經快要斷層了,所以手工的師傅也比較少,現在市場的話佔有80%都是機器的,手工的只佔兩成而已。」
使用天然原料 堅持手工製香
現在傳統手工製香技術已面臨斷層,手工製香師傅日漸減少,但何志曏還是堅持以手工的方式製作線香。而這種堅持傳統製作方式的精神,也讓人們更加珍惜每一根線香的價值與意義。
香鋪老闆 何志曏:「做香就是要具備香腳還有原料,還有楠木黏粉,這都是天然的,要有固定的比例,做底遍<註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就完成做香的成品。」
傳統技藝與科技效率的取捨及平衡
隨著科技的進步,線香除了傳統的手工製作外,也出現了機器化生產的方式,除了提高生產效率,還降低製作成本,使機器製香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香鋪老闆 何志曏:「切香、捻香這個比較有技術性,如果是機器射出的話都不用這些流程,它直接就是成品出來,一般一天的話一個師傅他能夠做到120斤,手工的啦,如果機器的話就不只了,手工的話就是點過去,香灰掉下來都是會散開,那如果機器的話,點下來那個香灰會一節一節的,它散發香味比較沒有那麼廣。」
因應時代 探索適合的經營模式
隨著生活方式改變,人們對於傳統祭祀和相關儀式的參與意願隨之減少,傳統活動的重要性和意義也逐漸沒落。
香鋪老闆 何志曏:「現在就是少子化,還有像是住公寓,所以神廳、神明廳就是比較少了,現在年輕人對拜拜也沒有像之前老一輩的那麼熱絡,所以(客人)會慢慢的減少,做這個行業就是要有敬業精神,要去摸索,要去研究,不斷的去經營。」
這家老香舖多年來堅持以手工的方式製作線香,不僅僅是為了維持生意,更多的是承載著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信念。
<註一>底遍:打底,是製香的基本功夫,將香腳搓上黏粉使之結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