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小米的復興與挑戰 部落的種原保存與文化傳承

2024/05/03 00:33
87,631次瀏覽 ・ 4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許家源/綜合報導】

在台灣的原住民部落中,小米不僅是一種糧食,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曾經豐富的小米文化正在逐漸消失,但許多部落正積極採取行動,希望能夠保存這珍貴的文化遺產。透過科研力量,結合現代的保種和耕種技術,希望能夠延續小米的生命和文化傳承。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促進原民特色農產業永續發展,4月30日於卓溪鄉公所辦理今年度第一場部落原力學堂「清水部落小米栽培管理及傳統文化班」。

照片

圖說:小米田間栽培實況

小米的重要性和文化象徵:
小米在原住民部落中不僅是一種糧食,更是一個文化象徵。它承載著部落的歷史、傳統和生活方式。
在禮納里部落,小米不僅是食物,還與人有關的文化相當豐富,包括飲食、祭儀和婚禮儀式等。
布農族、排灣族和魯凱族都有豐富的小米種植歷史和文化,他們種植的小米品種各具特色。

在布農族的傳統飲食中,小米是主食,更是日常生存維持命脈的食物。布農族語言裡,還生長耕地上的小米,稱madoh,採收捆綁成束後,叫做tapath,木杵去殼後的小米,叫做tilas,是已可直接下鍋煮成熟飯。布農族將同吃一口灶dasdupaning煮食小米的人視為家人。為了農耕順利,族人隨著天地變化、四季運轉,展開以小米為中心的歲時祭儀,從開墾祭、拋石祭、播種祭、播種終了祭、甘薯祭、除草祭、趕鳥祭、收穫祭、封鋤祭、進倉祭、新年祭為止,每一個祭典,緊緊與人間行事相繫。

照片

圖說:小米結穗時搭設防鳥裝置

部落的努力和挑戰:
部落正積極採取行動,希望能夠保存小米的生命和文化傳承。
在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部落,人們正在努力進行小米的種植和復育。
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引回了美國學者Wayne Hazen Fogg博士在1977年在臺灣收集的小米種原100個品系,使流失的傳統小米品系得以失而復回。

小米品種選育以高產、糯性、具黑色內外穎之小米為選育目標。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已育有高產品種小米─臺東8號及臺東9號。小米完成生育所需的積溫為1,600~3,000℃之間,早熟種所需之積溫較低,晚熟種較高。種子最適發芽溫度為15~25℃,最低溫為4~6℃,最高溫為30℃2。小米最適於壤土、砂質壤土、粘壤土等結構良好,有機質含量高,質地鬆軟之土壤。然而,這樣的努力並非沒有困難。氣候變遷、病蟲害的威脅、土壤肥力的下降等都是農民在種植小米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參考來源:
找回原力:小米栽培管理與文化課程 清水部落族人熱烈迴響(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小米--原住民族群的神聖作物-小米及臺灣藜主題館-農業知識入口網
國際小米年帶小米回部落 臺灣傳統品系小米回歸原民部落種植-梁鴻彬/農傳媒
小米回家了|原鄉的古老種子返鄉-我們的島
小米營養豐富,原住民族的神聖穀物-真食物報報
栽回大武山下的小米生態系:田野調查家攜手部落青年 復興返穀文化
豐年雜誌/農傳媒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