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那些年 情猶未了緣未盡 山山崔嵬盡可登

文字-A A +A

回首那些年 情猶未了緣未盡 山山崔嵬盡可登

 

那些年,入山不為山頭、不為締造攀登速度,只為了能和群山相依偎、相呢喃、相知相惜,便已足矣。全程走來,身不憊、景不忘、心不荒、步不急、聲不亂,只是山行曠達豪邁的風流,難透自性法門?

那些年,山上山下匆匆來去,看似光陰飛逝,不覺已歷經千山萬水。一路闖蕩卻也感嘆山緣似夢,然置身崇山中,每次均感法喜充滿,收穫多多,如此妙諦,口誦心惟,如醍醐灌頂,神采奕奕。

那些年,入山相思門,知山相思苦,懷念舊時山頭明月,有陰有晴、半離半合,多情而默默山頭望月者一再獨自深入崇山,只為了傾聽宛如誦經聲的潺潺山泉音,聲聲震撼人心深處,似乎是山神欲訴之箴言,處此氛圍令人銘記著此一真實而真摯之擁有,山客猶如苦行僧似乎領受了祖師法門,用心靈來呵護這份朝聖之情,感動自己也感動山神?

那些年,行走在山谷崖邊,天地蒼茫,群山靜默,一路堆起高高疊石,是為了識別路徑,也是在平靜心湖中泛起疊石倒影,沒有漣漪、沒有波濤,只見水天一色、只見落霞與孤鳥齊飛,這情這景安詳而舒心,就這樣休閒的坐在山頭雲端,眼界無紅塵,心中無得失,念悠悠、情幽幽,應和著大自然柔柔的樂章,自比神仙。

那些年,夜宿群峰,隨山風吟哦,這不是山歌而是梵唱,清淨微妙之音聲,聲聲入耳也聲聲在心。從那遙遠的山域一路踩著歲月的紋絡,步伐穩健而成熟。迄今來到岔路口,該繼續前行還是該駐足觀望?還將這一路的滄桑寫成唄葉,或是譜成梵曲,同時更將山林靜寂揮灑成婆娑起舞的經句?

那些年,總向山域去轉山,一山又一山,一程兼一程,不為參悟不為渡化,只想撫慰山神心靈。行者雅客看淡了名利,投身在山水之間,流連於嵐煙載浮之上,是為了尋山釣月、是為了跡染青翠群峰?或許,只有這一蜿蜒稜脈山色才能寬慰行山者這半世的風塵僕僕!

那些年,踽踽在漫長山徑上,看大山嵐煙騰,享長谷夕陽圓,沒有悠然見南山之情,也沒有孤單感,一切隨心而行,或行或止,不住心,百磨不歇,莫管是劫是緣,行者如斯響應。處山間,山就在那裡,行者無憂無喜,山色不增不減,山情不捨不棄,撞入山懷,靜謐,默然,相惜,漸契心印。

那些年,我問山,為何你的容顏百變、性情古怪,或溫馨可親、誘人入彀;或面目猙獰、攝人魂魄?山說,行者身似菩提樹,你心本就明鏡台,行山多拂拭,勿讓塵埃污心頭。

那些年,山中邂逅紅顏惹情牽,行山上下縱橫總憶卿,山風拂面思念多,寂寂邁步念香塵,有心行山叢林去,戀戀妙相每神傷,怕負紅顏一片情?虔拜山神說分明,紅顏本無心,萍水只相逢,鏡花水月本非真,何苦強賦斷腸詩?
那些年,林色如金山如染,芳草萋萋舞斜陽,翻山越嶺相追尋,漫漫山徑不辭遠,盼與佳人結伴行,素昧平生心茫茫,何須惹此相思狂,無奈走上最高峰,見得暗雲頻飛揚,微露群山頂頭月,夜月一山幽夢,山風十里傳情,虔請月娘作主張,欲題新詞寄行蹤,說我思念千般意,恐枉今生誤道行?

那些年,人如風後佇山雲,情似雨餘滿山徑。為了讓山在最美麗的時刻遇見我,為這人山的邂逅,脈脈此情無須訴,我已在神佛座前虔拜修行了無數載,求圓滿結成這山緣,善哉!

~  百岳老查 2024.05.27.

 

附 記:

那個陰涼的山頭午後,行者煮了壺茶,靜靜地欣賞誘人山景,濃郁茶香瀰漫了山頭及心頭,品嘗著山頭上這一杯意味深長的山林人生,直到歲月昏黃,直至無垠未來,雖然時光匆匆流逝,山光水色仍盈胸,難以忘懷,因而一再與山親近、一再在山裡流連,即使多年以後漸漸淡出山林,心中仍難以抑止對這美好的懷顧與眷念。本照片是百岳老查幾次「北三段」旅程之一,似乎是在白石山往萬里池途中,為高姓山友所拍攝。

百岳老查回應1:

那些年的人,那些年的山,那些年爬山的人、所爬的山,令人懷念特別多;談那些年不是在「貴古賤今」,因為那些年爬山給人太大、太多地「情感衝擊」與「精神撫慰」?談那些年的山事,明知已「事過境遷」,當下的回憶只能任由思緒去追逐、去清晰、去重現曾經存在於腦袋裡對山林的珍藏,然後一再的舔舐,雖然其甜度已漸漸消逝,那怕到最後已「索然無味」,但還是值得一再地以心舐山,依情而靜靜玩賞,因為那是對山的情懷! 百岳老查 2024.05.29.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6.02.04

winda tsai

加入時間: 2016.02.04
746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回首那些年 情猶未了緣未盡 山山崔嵬盡可登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801篇報導,共12,89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801篇報導

12,89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