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海廢做成文創品  龍華科大攜新屋辦特展

2024/07/22 21:00
11,305次瀏覽 ・ 1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陳品熙、楊詠婷/桃園市報導】實際走訪擁有百年石滬歷史的新屋海邊,除了腥鹹海風,滿滿的塑膠垃圾影入眼簾。龍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林念鞍,帶領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學系的學生,把在新屋海邊隨處可見的寶特瓶、塑膠袋製成了吊飾、首飾等文創商品,以海洋、石滬為主題設計造型,在大稻埕展出,同時推廣海洋保育與塑膠垃圾議題,讓民眾們在參觀的同時,不僅能認識新屋,更警醒人們海洋永續的危機。

照片

↑龍華科大學生跟隨新屋愛鄉協會人員,實地了解石滬文化。照片提供/龍華科大文創系

林念鞍專精產品設計,是龍華科技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主要負責人。他帶領學生以「珍塑海廢:海中的垃圾,再造成珍寶」為主題,2023年底於大稻埕舉辦特展。此次展覽展出了近百件學生與新屋愛鄉協會合作的石滬文化與海洋永續課程的作品,並邀請了合作夥伴新屋石滬故事館與新屋愛鄉協會共同參與及推廣。

這次展品製作過程中,林念鞍帶學生與新屋愛鄉協會密切合作。新屋愛鄉協會顧問李仁富,十三年前與永安義消及其家人創立了新屋愛鄉協會,致力於保護新屋石滬群,建立新屋石滬故事館,委託新屋愛鄉協會管理,著手海岸環境教育。有感於故事館門前沙灘上遍布的塑膠垃圾,李仁富便將這些塑膠瓶蓋收集起來,再製成提袋、鑰匙圈等各種文創品,在這次展覽與龍華科大師生一起設計製作展品。

結合地方需求 龍華×新屋攜手促進地方創生

「每次淨灘完,都撿完垃圾,海邊乾淨了。可到明天又是滿滿的垃圾,從海邊飄過來。」林念鞍嘆道,海洋永續議題早已是老生常談。早期傳統捕魚方式並非必須開船出海,而是透過石滬,石滬因此被視為環保的象徵。以前的石滬捕魚,現在的石滬卻補到大量垃圾,隨著每次退潮漲潮不斷湧入。每次林念鞍帶學生進行淨灘活動後,隔天乾淨的海灘又會再度充斥著垃圾,從海中源源不斷地漂過來。因此林念鞍下定決心,環境教育不僅僅是實際清理垃圾,更需要透過教育的方式,讓更多人意識到,我們生活的環境需要我們自己來維護,更要教育與行動並重。

四年前,中華電信基金會與「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合作啟動「蹲點創新設計行動」,每年挑選三個社區和三組師生團隊,補助學生車馬費與住宿費,媒合大專院校學生深入本土社區。中華電信基金會因此為龍華科技大學與新屋區愛鄉協會牽線搭橋,兩方的合作就此開展。

「蹲點創新設計行動」活動期間,林念鞍與學生們的工作內容除了品牌到海報設計,再到行程規劃,甚至有海廢料回收再製成產品。剛好愛鄉協會也在做海廢料再製成產品的項目,與他們系所的專業相契合。因此在蹲點活動告一段落後,林念鞍轉而導入學校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與新屋愛協會建立起長期的合作。

然而,想要與新屋合作,光是交通距離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龍華科大到新屋的路程要一小時,要說服學生願意前往,難度不小。林念鞍坦承,學生不願意跑那麼遠,最好解決辦法就是老師帶他們去。校方也會提供車資,讓他們每次都能前往。但有些學生能配合的時間不多,因此林念鞍也會直接帶學生前往新屋上課,讓學生深入了解當地。

愛鄉協會與學生想要做的事情可能不盡相同,是另一大分歧點。林念鞍說道,三年前疫情嚴重時,他們經常開線上會議,雙方必須不斷地說服彼此:愛鄉協會為了讓新屋石滬在台灣獲得更多關注,希望帶動地方經濟;然而龍華科大的學生平時也有作業需要完成,課業繁重,時間也有限。配合半年後,大家開始能理解對方的想法,現在雙方的合作進行得十分順利,共同發想製作出塑膠垃圾為原料的海洋文創品。

照片

↑新屋海灘上充斥著塑膠微粒。攝影/楊詠婷

垃圾到藝術 塑膠廢料循環再生

想要將塑膠廢料製作成產品,所需塑膠只多不少,除了靠海邊淨灘撿來的塑膠垃圾,他們也會從學校收集。資源回收通常只收取保特瓶的瓶身,瓶蓋會被視為垃圾直接丟棄。林念鞍卻認為這些資源實際上還可以再利用。林念鞍身邊的親人朋友知道後也提供不少瓶蓋,一些學生甚至在兼職時也會幫忙收集。此外,他們也鼓勵身邊的人一同參與,學校舉辦其他活動時,他們會鼓勵參與者攜帶瓶蓋參加活動,將回收意識推廣出去,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

而要將塑膠垃圾製成吊飾,需先將原料初步加工。首先學生會進到擺放粉碎機的隔間,將塑膠垃圾用顏色分成幾大袋。分類完成後,他們再掀開機器上層透明簾,一個個丟入。粉碎完成後,塑膠碎片會集中在機器下層的收集箱,將箱子拉出後把塑膠碎片集中在另一個大塑膠袋,工作就結束了。接著學生再把這袋塑膠碎片帶到工作間,倒進相應顏色的收集瓶,前置作業就到此結束。

當學生要做一個海龜吊飾時,就可從收集瓶裡倒出相應需求量的塑膠碎片到容器裡。熱壓機預熱好,即可將塑膠碎片隔著牛皮紙進行熱壓。熱壓機上的時間倒計時結束,學生會用平鏟翻看,當塑膠碎片像壓扁的麻糬一樣成平攤的一團,且鏟起會牽絲時,就代表熱壓完成。這時即可將它鏟到鐵片上,再放到海龜模具裡壓平,靜置在一旁,待冷卻凝固後,加上墜頭,一個海龜吊飾就可送至展覽。

照片

↑文創品之鑰匙圈的製作過程。 先將廢棄扭蛋殼以顏色分類。攝影/陳品熙

照片

↑準備使用粉碎機將扭蛋殼粉碎。攝影/陳品熙

照片

↑經粉碎後的扭蛋殼碎片。攝影/陳品熙

照片

↑同樣以顏色來分類扭蛋殼碎片。攝影/陳品熙

照片

↑倒出產品相應量的塑膠碎片。照片提供/龍華科技大學

照片

↑將碎片用熱壓機融化並壓扁。攝影/楊詠婷

照片

↑選擇想要的模具,有海星、海龜、臺灣等造型。攝影/陳品熙

照片

↑冷卻完,加上鑰匙扣,就是獨一無二的吊飾了。攝影/陳品熙

大稻埕到新屋 把海洋帶進城市

展覽選擇的地點,是大稻埕一間近百年的老房子,過去是賣人參的店鋪,但現已停業,房子也空著。林念鞍坦言,在新屋辦展可能不會有太多人關注,因為新屋人口稀少,對展覽的關注度也不夠。因此他們希望能夠將展覽搬到台北,讓更多不相關的人也能了解到,或許這樣可以激發更多的火花。若說兩地究竟有何關聯,大稻埕以前是靠河港外銷茶葉而繁榮,而新屋則是靠海捕魚,兩地都是經濟的起源點,都與海洋有著密切的關係;另外,新屋石滬至今已有兩三百年歷史,而大稻埕的繁榮時間也相仿。恰好林念鞍有朋友可以提供場地,因此毅然決定在大稻埕設展。

而這次展覽的logo設計,李仁富當時正在學日文五十音,因此他決定將主題與日文拼音相結合,用片假名「ごロ」設計成形似石滬的圖案,成這次展覽的logo「古 · 樂」。然而,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時,組合的形式多樣,各種不同的意見就開始出現了。經過半年磨合,李仁富知道,年輕人的意見很重要,因為他們是未來市場的的主導力量,市場定位的重要人物。李仁富笑道,「其他的什麼變化,我覺得年輕人作主吧!做錯了也沒關係啊,錯了再修就好啦!」只要核心理念不偏離,他幾乎都會採用學生的意見。

展覽吸引了許多路人的注意,他們奇怪大稻埕通常都在做文創,而這個店面卻擺滿了塑膠製品和海洋相關的展品,顯得十分突出。林念鞍和學生便邀請這些路人進來,向他們介紹。現場準備了很多海洋主題桌遊和文創商品,也提供體驗活動。 有一次一個旅行團經過,他們的領隊被展覽吸引,帶領著四五十個人一起進來參觀。一開始林念鞍感到很驚訝,後來學生就開始向他們介紹這次展覽,帶著孩子們做互動體驗。沒想到孩子們對這些展品更感興趣,為了可以體驗他們的的桌遊和手工活動,旅行團帶大人繼續接下來在附近的行程時便留孩子繼續在展場。林念鞍跟學生一邊帶孩子體驗,一邊主動幫忙照顧,讓他們的父母可以放心逛街。這讓林念鞍意識到,展覽不僅僅是一個展示,更是一個交流和體驗的平台。

照片

↑李仁富由日文「ごロ」設計成這次展覽的logo「古·樂」。攝影/楊詠婷

打破地域限制 用展覽讓更多人認識新屋石滬

配合這次的展覽主題,課程中圍繞著「海洋」、「石滬」概念設計商品。在展覽過後,學生們依然用他們收集到的寶特瓶、扭蛋殼等塑膠廢棄物作原料,設計主題卻變得更多樣,有的組別設計了以「台灣夜市小吃」為主題的吊飾與髮夾,有的組別則設計了花卉造型的耳環、髮夾等飾品。

龍華科大跟愛鄉協會的合作除了製品研發以外,技術方面也有互相交流。在大稻埕舉辦的展覽是新屋對外推展的一部分,而林念鞍在這方面的專業領域,能夠提供更多的支援和觸角。學生舉辦展覽同時,新屋愛鄉協會也會提供一些產品和元素做支持。透過這次從新屋到大稻埕的展覽,讓更多人了解新屋的故事和永續的重要。把新屋和大稻埕這兩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地方串聯起來,展示先人的智慧和海洋文化。透過展覽把海洋的故事帶進城市,能讓更多人認識新屋,激發出新的火花,一起創造永續未來。

李仁富也希望目前愛鄉協會自己正在做的「繽紛磚系列」和「石滬姐妹花袋系列」能成為社區產業,減少塑膠危害,達到緩解環境影響。就算他們的力量有限,也希望能影響更多人,讓產品與市場接軌,得到足夠多的資金,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這塊領域。未來李仁富也想成為一個社會企業或NGO團體,透過成立合作社或股份有限公司來商業化,同時保持社會企業精神,將資源分配限制在特定範圍內,用於環境教育和社區發展的基金。推動綠色經濟的同時又可以保護家鄉,推廣文化、對環境有所貢獻。這是李仁富未來最大的理想狀態,目前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照片

↑由學生們自行設計的文創品。攝影/陳品熙

採訪側記:

新屋在桃園算是比較偏鄉的地方,儘管我們都是桃園人,但之前都沒有去過,於是藉著這次採訪的機會,到新屋海邊走走。除了看到許多美景外,也透過協會顧問李仁富了解許多石滬歷史。而龍華科大文創系師生對我們相當熱情,在產品製作過程的介紹上特別用心,還擔心我們素材不夠,準備很多產品、材料讓我們拍攝。這兩次都是很愉快的採訪經驗。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