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星喬、簡綾萱/雲林麥寮報導】
具麥寮當地特色的點心鱷魚餐包,是在地麥寮人的共同回憶。然而這份曾經普遍的家鄉味,如今全臺只剩一家店鋪販售。麥寮社區與文化團體正試圖保留這份美味,透過對鱷魚餐包的復興,將這項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文化交融 點心的由來
鱷魚餐包,又稱為土仁餐包或孔魚餐包,是麥寮的在地傳統點心,酥脆的外皮搭配香甜的花生內餡,承載了在地麥寮人的回憶。
糕點鋪老闆與老闆娘:「以往在麥寮這個地方,盛產小麥還有花生,所以變成家家戶戶一種常見的東西。」
鱷魚餐包的前身是福建回族糕點,體現著回族文化與閩南傳統文化的交融。
麥仔寮文化協會理事長 吳明宜:「中國大陸福建有一個東西叫做糋涸。糋涸在中國大陸是漢人跟回教在早期,因為有人需要進京趕考,為了讓他們在路上有食物可以吃,所以以前的糋涸做很大。」
而民間相傳拱範宮開山祖師純真璞禪師,渡台時得媽祖庇佑安全上岸,便以麥寮盛產的小麥及花生為原料,製成形似金元寶的餐包祭拜以表尊敬。
糕點鋪老闆與老闆娘:「當時候麥寮盛產小麥還有花生,每年七月是花生比較量產的時候,然後我們的居民會把花生、小麥,包成像餐包的樣子去祭拜鬼神。」
家鄉味 童年的回憶
鱷魚餐包對麥寮人來說,是一種家鄉的味道,充滿了童年回憶。
在地民眾 李小姐:「這個從小吃到大,大概四十幾年。你會覺得越吃越好吃,以我現在四十幾歲。每次來我都會買很多,因為北部現在太少有這種東西。」
目前鱷魚餐包僅剩一家糕餅舖在販售,面臨失傳的危機。
糕點鋪老闆與老闆娘:「目前就我們知道,剩我們還在做,還在堅持下去,(鱷魚餐包)手工其實繁複,它不是用機器去做的,機器頂多幫我們桿(麵團),可是包括每一個捏(麵團)的步驟、壓(麵團)的動作,全部是人工製作。」
社區推廣 延續文化價值
目前部分社區與學校正持續推廣鱷魚餐包,希望這道傳統點心能夠繼續流傳。
麥仔寮文化協會理事長 吳明宜:「麥寮高中的歷史老師本身是在地人,教學裡面包含了孔魚餐包的製作。目前麥寮有一些社區,也會帶人做(鱷魚餐包)。」
在社區努力的推廣下,這道曾經遍布麥寮的傳統美味,或許能再次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延續其文化價值。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