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手語名的故事
【記者 馬喬恩、黃毓卿/雲林斗南報導】
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曾舉辦《我的手語名–雲林地方聾人文化特展》推廣聾人文化。聾人與聽人合作做足前置的準備,感受聾人的生命故事。雖然特展已結束,但手語名的文化仍持續進行,讓更多人知道手語名的意義,也讓下一代了解手語名的重要性。
聾人文化推廣 由特展出發
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曾在2023年舉辦《我的手語名–雲林地方聾人文化特展》,透過展覽將聾人文化推廣出去。策劃團隊由聾人主導,聽人輔助,其中以《以我的名字呼喚我》,聾人的手語名故事為主軸。雖然特展已經結束,但計畫仍持續分享、接觸更多聾人。
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手語督導 黃麗馨:「會繼續在youtube還有一些平台上做宣傳,也不希望讓這個聾人文化消失,其實越來越多的聽障者不認識這個文化,所以會希望可以繼續推廣讓大家知道。
手語名 特別的人生
手語名字就像是專屬於聾人的身分證,是彼此之間溝通的暗號。聽人也能擁有手語名字,就像是與聾人溝通的入場券,而手語名字大部分是透過他們的特徵、外貌、性格或是個人經歷而定的,不僅是一項聾人的特殊文化,也是他們人生故事的描述方式。
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手語督導 黃麗馨:「我的中文名是黃麗馨,這是我的手語名(黃女)。過去就讀小一的時候,老師就一一幫班上所有的學生取手語名,輪到我的時候,他就用這個手語名來做為我的名字,那是因為我的姓氏加上我的性別。」
聾人 韓佳穎:「這是我的手語名(藍眼男),我的名字是韓佳穎。我的手語名是讀小一的時候老師看我的外貌特徵幫我取的名字。」
尊重與信任 前期的困難
採訪40位聾人,並挑選12位進行展出,因為是聾人的計畫,每一步都要小心謹慎,並給予他們最大的選擇和尊重。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主任 詹富娟:他們總是會說我表達不好、手語不好,我不敢等等理由拒絕我們的訪問。過程中我們透過我們團隊的聾人夥伴,他們一一的去說服我們的受訪者,讓他們比較放心,包含事前我們也做了很多手語版的影片,讓他們知道我們要做什麼。這是我覺得在過程是中蠻辛苦的一個部分。」
多元文化 傳承文化
透過展覽打破大家對聾人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認識以及推廣聾文化。
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主任 詹富娟:「我覺得透過這個展覽會讓大家知道,原來聾人文化也可以讓大家看見,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過去我們都知道聾人有聾文化,可是我們說不出來到底有什麼。
手語名字是聾人的專屬文化,透過特展讓更多人知道多元的聾人文化,也讓年輕的聾人能繼續保留手語名字。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