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變化 韓國藝術的科技與人性
在科技日新月異和資訊爆炸的時代,多久沒有停下腳步,欣賞生活周遭的美景了?東海大學美術系展出韓國弘益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的作品,以「存在與變化」為題,期盼讓觀展的師生和民眾能重新體驗生活中平凡的美,也了解不同國家的藝術如何呈現科技與人性的衝突。
【靜報記者 吳寧暄/台中報導】在科技日新月異和資訊爆炸的時代,多久沒有停下腳步,欣賞生活周遭的美景了?東海大學美術系展出韓國弘益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的作品,以「存在與變化」為題,期盼讓觀展的師生和民眾能重新體驗生活中平凡的美,也了解不同國家的藝術如何呈現科技與人性的衝突。 |
這次展覽自二月二十二日到四月十五日於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展出,包括申鐘湜、禹寬壕、李宣雨、文鳳宣、李禎教、李樹泓、金燦一、白殷、金柱然等九位藝術家及教授參展,展出作品包含家具設計、裝置藝術、室內設計、油畫、水墨等。策展人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林文海說:「在媒體與高科技所充斥的時代中,人們的理性思維與感性知覺逐漸被資訊化,於是我們的直覺失去了敏感度,也開始重新思考存在感的問題。」 遠從韓國來進行交流的李樹泓教授也分享他的創作理念,他說:「這一次展出的作品強調『中立』、『均衡』、『連結』,自然環境在兩個極端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如生與死、起與落、明與暗、近與遠等等,在我的木雕作品當中,我以樹木的發芽、成長、結實、枯萎、腐敗為題材,把自然的木材和加工處理過的木材結合。」自然形狀象徵人的直覺,加工木材象徵人的理智,樹木的成長過程代表我們每天不斷變動的大環境,需要我們的直覺和理性來幫助我們做決定,而任何選擇不分優劣,僅需在直覺和理性中尋求平衡。 |
另外,禹寬壕的裝置藝術作品《貪食》從批判性角度出發,探討人在飲食與味覺上的欲望和偏差。人們原本是因為肚子餓而吃,但現在卻是不餓也吃,而且快速地吃,只挑喜歡吃的東西吃,深怕自己碗裡的食物被搶走。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或虛榮心,我們讀雜誌、上網搜尋美食餐廳,我們無法抗拒美食的誘惑,但是在無止盡的貪婪大吃後,開始運動、節食、減肥而選擇不吃,吃剩的飯菜成了飼料,不斷的陷在對食物的慾望裡,但對於我們為何吃、吃了什麼、如何吃的議題,卻沒興趣討論,十分寫實地觸及現代人的慾望問題。 |
利用假日前來觀賞展覽的民眾陳小姐對申鐘湜的油畫作品《鳥》、《風景》很感興趣。「它的線條很簡單,就像小學生的畫作一樣,但卻可以讓人感覺到孩子的純真。有時候生活真的太忙了,忙到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不必那麼複雜,這樣可以讓自己輕鬆些,而且亮麗的色彩看起來讓人充滿活力。」陳小姐說。 策展人林文海說:「雖然台灣與韓國同屬亞洲國家,都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但韓國藝術家們仍嘗試使用自己的風格和形式進行創作,使自身所擁有的元素加上西方美術思潮的排列組合,能表達人們心象的各種關聯,讓人覺得既神奇又浪漫,陌生又熟悉。」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