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讓種子代代傳承記憶裡的智慧

2011/03/22 19:28
1,691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這幾年玩起「半農夫」的生活,工作之餘常往田裡跑。週未時大伙就在田裡採青花菜、拔蘿蔔、挖芋頭、煮麵吃,一起學搭工寮、造水塘,有力氣就拿起鋤頭翻土造畦,沒力氣時就拔拔及膝的小草防止繁衍,欣賞蘿蔔柔細的小白花像極了飛舞的紋白蝶。而我尤其期待種子成熟時,一顆種子有什麼能耐呢?「植物的祕密生命」一書談到,植物具備超感知覺,會記得生存環境的冷熱、認識幫它澆水的人、記住愛它及照顧它的人、會受到鼓勵而努力生長,所以種子除了得到母株的基因外,還包含了生存經驗的傳承。

 

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

  『開心農場』簡單的說就是在農莊中播種、等待成熟、採收、賣菜,然後獲得一筆賣菜金,在商店買種子,又再一次的播種等等。玩過的人都知道一切只能受『商店』制約,只能在商店買種子,透過時間等待作物成長,買賣累積金錢。虛擬的遊戲容易退燒,但從開心農場遊戲受歡迎的程度可以發現,人們的心裡都有片桃花源,且各自享受、開心於田園中的種植、採集等樂趣。這幾年,我們也開始玩起實境開心農場。
 
發生在阿祖那畝田的故事
  早年,阿公的阿爸在大洲的蘭陽溪畔一鋤一鋤的墾出一塊塊沙洲地,在週圍的邊界種上幾顆樟樹,鄰居們就能輕易分辨彼此的田地範圍。沙洲上能種植的作物不多。冬天的雨季時種葉菜類如茼蒿、菠菜,其他季節就是耐旱、耐熱的胡瓜、地瓜、南瓜、花生等等。阿公跟著一起工作,學習有智慧的、順應自然的耕作方式,累積與土地間和平共處的經驗,在那個沒有錢施化學肥料、農藥的年代,每棵作物都充份展現向土壤、氣候、溫度、濕度奮戰的生命力,而阿公收成的作物,全是老天爺送的禮物,供養我們全家。而每年收集的種子在太陽下晒乾後,有些晾在屋簷下、有些阿嬤會裝入玻璃罐裡,做為來年的希望。
  一年一年間,傳承的是腐質量漸漸變高的土地、耕作的經驗、了解大地的力量、還有種子對土地的適應與記憶。

  曾幾何時,人們不再想赤腳去田裡工作,取而代之的是穿起白襯杉、開著車子,進高樓大廈上班,網路銀行、轉帳功能取代巷口農會信用部,廟口榕樹下沒有老阿公們聊天,只剩溜狗的人們。務農的生活太辛苦,老農們不再希望孩子當農夫,望子成龍的期待加上社會結構的轉型,讓新一代的我們失去與土地接觸的機會、失去傳承智慧的機會、失去充滿生命力的種子。

 
多年以後,我的雙腳懷念土壤

  在多年後,因為雙腳懷念土壤感受的身心需求,讓我們重新拾起鋤頭,回到田裡,但一切都改變了!這一片沙洲地已不像小時候的樣子,一畦畦由耕耘機系統化作業,翻土、造壟、上塑膠模,整整齊齊的種上大片的青?,為抵抗紋白蝶幼蟲撒下一次又一次的農藥,添上一次再一次的化肥好確保收成肥大的青?,年復一年的重覆。我們捉起一小把土壤,看著它隨重力落下、因風飄散,又回到「沙」質地了。

 
阿公的耕作方式裡有自然的智慧
 
  或許這是我們的使命,拾回阿公式的耕作方式再次讓土壤充滿豐富的生命、達到完美的平衡。
  首先,第一步要學會用鋤頭翻土、培土,以最親近與緩慢的速度觀察土壤,也可以一邊撿除塑膠碎片,沒腰斬到一條蚯蚓令人有點失落,這告訴我們這一片土地上貧乏的生物相!第一年,這是最累人的工作,體力、耐力都與太陽在戰鬥,還得預防中暑,真不是上班族能做的事。
  再來,學種植。
  蔬菜因天氣、溫度、日照、水氣的改變而有不同需求,而最佳的種植時機在農民曆中皆有指南記載。我們在市場菜子店中都可以找到各式各樣所需求的蔬菜子,但農業科技發達,這類的種子以雜交配種的方式栽培,發芽率高,對水份、溫度、肥料反應快,成長也快速,但卻不容易開花,無法像阿公一樣累積種源。如果一顆植物無法開花結果,那麼農人就只能受種子店制約,只能接受種苗場提供的無性種苗,為購買下一季的種苗努力籌錢,也因此落入無底的循環中。為什麼老天爺恩賜給人們的禮物,可以這樣被操弄?
  另外,蔬菜也是能學習適應環境,改善自身的基因將能力傳給下一代的,達爾文演化理論不也談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嗎?!適應環境的物種會長的又大又肥,不適應的自然瘦小。難怪,阿公的蔬菜中留種的總是一開始就長的很強壯那幾株,健康的、強壯的植株留下的種源自然比較優質,與人類的優生學很接近。但我們更相信植物的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植物的超感知覺),也就是說植物是會思考、是有情感的!如果,我們努力提供一個有利於生長的環境,即使環境惡劣,但它仍可以感受到我們友善的信念與付出的行動,透過每次的對話(在田裡都是我在跟蔬菜們說話,感謝它們的存在與價值)培養情感,就像家裡的一份子努力於自己的使命,那麼它傳給後代的訊息將多麼珍貴!如此,代代相傳的智慧便不是種苗場所能創造的。
 
阿公說:「愛用心去了解、用心去傾聽」

  身為農夫的後代,一開始時,我們確實失去了務農的能力。原來培土、做畦、起壟的方向得看風水,要配合冬季的東北季風與夏季的南風,體力不足吃足了苦頭,播種時間老是捉不準,採收該使用的正確方法與工具怎麼也用不對,甚至要學會判斷與處理土壤的狀況,這些總總對我而言都是問題。

  但是。阿公說要「愛用心去了解、用心去傾聽」,我們在過程中努力學習聽懂大地的聲音,我們知道種子就是生命,而每一代的人們都應為未來的世代努力保護它,讓種子能代代的傳承它記憶的智慧。
 
後記
  第一次看見茼蒿花,很難與這冬季熱門的食材連結在一起,因為它像極了向日葵,只是小了些!而最近重新翻土時,已經腰斬到小指粗的蚯蚓了,還好牠們再生能力很強,但未來我得下手更輕柔些。
 
如果你無法享有田園樂趣,建議你幾項也友善環境的做法:
 .買個小盒子,開始動手種菜吧,收獲時的樂趣難以言喻。
 .如果可以,就動手烹調食物,不過度消費食物,吃多少就煮多少。
 .食材的選擇,可以吃當季食物,減少食物的碳足跡。
 .如果得外食,那就認真的思考盤中食物來源,挑選值得信賴的食物。
 
參考資料
Perter Tompkins & Christopher Bird;薛絢譯(1998)。植物的祕密生命。台北:台灣商務。
更多觀點 www.eeft.org.tw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