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尖石教育系列3:認識泰雅的自己 從小做起(轉載自台灣立報/呂淑姮報導)

2011/04/13 10:55
3,193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DSC_0060.JPG

 
  在都會區的小朋友要去托兒所或幼稚園,都有園所的交通車接送,老師也會隨車照顧孩子。家長多半也會選擇距離家中不遠、環境可讓父母放心的園所託付,讓寶貝安心就讀。

  但在偏鄉,也有分成住戶散居、路程極為偏遠;或者部落居住集中,距離都會區距離「不長不短、不山不市」類型的偏鄉學校。


  尖石後山屬於前者,馬里光部落幼兒照顧中心的老師們每天早上7點,從家中出發前往照顧中心,都要擔負起司機的責任,順道去每一個家庭接送孩子,每天4點半下課時,老師回家前,也先一一將孩子們送到家。


部落分工 各獻己力


  老師之一江彥蓉也是部落族人、同樣也是一位母親的身分。她說,在自己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沒有辦法待在部落陪在孩子身邊,必須要在外地工作,才有辦法賺錢養家,讓她一直對孩子感到很抱歉。


  但在部落共同提出設立照顧中心的想法後,婦女們一起負擔照顧責任,不再遠離家鄉,回到部落照顧彼此的下一代。「在部落中,很多人家庭的經濟負擔都很重,只能把孩子留在部落,到都市打拚。但祖父母在山上種田、還要一邊帶孩子,也同樣辛苦。」江彥蓉說。


  江彥蓉覺得,部落需要分工合作,才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照顧。媽媽們就像孩子的阿姨、也是老師,教導他們學習這個年紀可以自己辦到的事。她也說,人畢竟都會寵自家孩子,大人若要什麼事都代勞,小孩沒有學習機會。


 DSC_0011.JPG    


  到了午餐時間,照顧中心開飯了。桌上擺放著蔬菜、水果、魚和肉,很多都是來自部落自己耕種的,或是學生家長提供的。早餐和下午的點心,則有牛奶和麵包。老師們說,有些孩子家境不算很好,來到照顧中心,才有辦法把三餐吃得完整。


漢人教育 無法滿足期待


  督魯安.慕妮說,後山的國小雖然設有公立幼稚園(國幼班),但國幼班招收4歲以上學生,4歲以下的孩子該怎麼辦呢?鄉立托兒所位在前山,地點在尖石鄉公所附近,後山家長不可能將孩子送到2小時車程以外的前山去。


  再說,無論國幼班、鄉托,教育都以漢人為主體,師資還有一年一聘的問題,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工作穩定度極低;從部落族人的角度來看,對族群沒有基礎認識、待不久的老師,不能滿足家長所需。


  「我們希望能教出具有主體意識的原住民孩子,原住民族文化傳承,部落必須扮演強勢的推手,我們有責任要傳授下一代族群的知識與技能。」督魯安.慕妮認為,原住民孩子進入主流社會,真正的障礙來自於不知道自己的身分,絕非學習有困難。強化對自我族群的認同,帶孩子認識環境和土地,邀請耆老參與部落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領孩子感受部落傳統


  所以,在馬里光部落幼兒照顧中心,可以看到族語學習的課程。1到4歲的孩子學習的詞彙很生活化、很實用,也非常紮實。督魯安.慕妮說,「照顧」需要整個部落的參與支援,讓耆老用說故事的方式跟孩子講述泰雅族歷史,每個家庭都可以提供蔬果或人力,「如此也能讓家中的照顧者獲得休息的時間,工作者安心就業。」


  馬里光婦女田玉英的孫子就在照顧中心上課,她說,小朋友們年紀雖然很小,卻也知道這餐桌上的蔬菜水果是哪來的。「這是yaki(泰雅族語祖母之意)種的,孫子說要吃完。」田玉英也說,部落距離醫院很遠,偶爾冬天會下雪,路況很不好的時候,大家不得已要外出,就得花上更多時間才能到達竹東。
 

DSC02743.JPG  


  目前照顧中心的教室中,可以容納大約12人一起上課。但老師們說,1、2歲的小小孩們需要2位老師一起帶才可以。所以室內通常是6位學童、一位老師、另外2位老師則要負責照顧其他學生。


  目前照顧中心裡恢復族名的泰雅族孩子仍占少數,督魯安.慕妮說,藉由部落族人對泰雅族文化重建的意識覺醒,期盼未來可讓下一代能夠更加認同自己的身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