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清明習俗展新貌 傳統現代大不同

2011/04/13 12:08
6,56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林思汝、方月珠/嘉義報導】

  一年一度清明節到來,家家戶戶準備祭品、鮮花祭拜祖先,平時不常見的潤餅和草仔粿等節令食品,開始出現在家裡餐桌中,清明節過節方式大同小異,但不同族群有不同的祭拜方法和規範,展現各族群的人文風貌和特性。

  清明節的節令食品,第一印象必為潤餅(圖表一),但許多人並不知曉清明節吃潤餅的由來,通曉中國民俗文化的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玉君,表示其主要源於寒食節,「相傳是紀念中國春秋時期,清官介子推遭焚身而死的日子,此日禁火,家家寒食,從此寒食節確立。」楊玉君說道。禁火而演變出冷食的潤餅,加上寒食節約在清明節前後一天,清明節漸漸吸收寒食節的習俗,因此吃潤餅演變成清明節特色(詳見影音)

 

照片

料多味美的潤餅,令人食指大動。

記者林思汝/攝影

  草仔粿軟Q的口感受到許多人喜愛,但其緣由已不可考,楊玉君表示從未有人考察過草仔粿的歷史,但中國節慶本來就會以當季盛產植物入菜,草仔粿就是以春天盛產的鼠麴草和入糯米團內,加入乾蘿蔔絲等餡料組合而成,客家人則以艾草和入糯米團,稱為「艾粄」,經年累月下,草仔粿也變成清明節的節令食品。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在現代的社會裡已改變許多,由於台灣土地狹小、人口稠密,傳統土葬較佔土地面積,現今有許多家庭已改為火葬,或是挑選日子至墳墓撿骨,移置靈骨塔裡,祭品和儀式都化繁為簡(圖表二);為讓繁忙的上班族不用長途跋涉掃墓,網路掃墓應運而生,但接受度不高。對於現在的大學生,清明節有不一樣的意涵,機械四沈譽峰表示:「春假只是讓我回去和家人聚聚,掃墓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資工四朱彥侖則認為:「春假通常是在期中考前,我會選擇留在學校讀書,而不回家掃墓。」掃墓的傳統意義在年輕人身上漸趨式微。

  台灣四大族群中的閩南、客家、外省族群在清明節傳統習俗上,各有特色,最大宗的閩南人,在掃墓時會拜菜碗和紅龜粿、潤餅等傳統食品,在墓上會壓紙錢、撥蛋殼;客家人祭祖方式則和閩南人大不相同,在元宵節後,客家庄會請村裡長老選日子,整個村莊在同一天掃墓,祭拜的祭品則很有客家人精神,嘉義市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林松蘭表示:「掃墓會拜的芹菜和大蒜,取其客家諧音就是勤勞和精打細算。」充分展現客家人簡樸勤勞的生活態度。外省人因為逃難來台,沒有墓可掃,只能在家裡供奉大陸的祖先牌位,以表誠心。

  清明節是屬於國人的重要節日,從古至今都受大家重視,雖然在儀式和祭品上有些許改變,但對祖先的誠心不會轉移,各族群所傳承下來的習俗,也不會被歷史的洪流沖走,將永續流傳。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