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原住民菁英積極推動族語復振。許多立委不分族群與黨派,質詢時都相當關心原住民族語瀕危問題。在學校可看到族語課程、話劇比賽,原住民學生則有族語認證,考試加分等政策與措施。
但在部落,原住民族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語言受到重視?原住民的下一代對於學習族語,意願是否大於把中文作文寫好,或者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究竟為何需要學習族語,保存語言?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對於這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解答。
曾經在新竹尖石國中、橫山國中任教的鄒宗翰,目前居住在尖石那羅部落中。從漢人角度觀察「泰雅族人看族語」,他說:「很多部落父母會講,為什麼要學?出社會還是中、英文甚至台語重要。」
補習族語 只為認證
鄒宗翰說,在新竹前後山的部落中,後山學生族語能力較好,前山的學生還有人補習學族語的。「但那是為了要通過族語認證,並非真正的文化認同。」他也認為,國中小學校每周一堂課的族語課太少,學習內容太表面,沒有深入文化與生活本身,只是一種包裝性質的課程。
「晚上8點,大家都在看台語連續劇。」鄒宗翰觀察,族人的對話有時候用台語,只有50歲以上的人才會使用泰雅族語對話,35歲到50歲左右的人,會在對話中穿插族語單字,例如「yaya(泰雅族語媽媽之意)去哪啦?」。35歲以下者,幾乎沒有人會講族語。
屈服現實 文化流失
鄒宗翰也說,在部落聽到中文成語的機率反而比平地高,因為部落族人仍然普遍認為,能夠流利使用中文,才代表自己和主流社會沒有落差,「是個有學問、有水準的人」;相較之下,會不會說泰雅族語反而是次要的,能夠學好中、英文,念好大學,將來考取公職,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尖石的家庭,父母多半以務農、做工為主。採收蔬菜、幫忙砍竹子,男女工資並不相同。前後山的地理環境與氣候也不一樣,所種植的農作物和經濟價值也有落差,鄒宗翰說,有時會聽到前山家長說,後山人都比較富裕,而且沒被漢人同化得那麼嚴重。部落族人對於族群的定位、族語的流失,處在一種既茫然又難解的謎團中。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