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尖石教育系列6:推政策 部落與都會不同調(轉載自台灣立報/呂淑姮報導)

2011/04/19 17:25
3,328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DSC_0191.JPG  


  族語在部落中難以推動的狀況,在國小階段的學生與家長身上,同樣也可以看到。家住在新竹尖石前山水田部落的泰雅族原運前輩雲力思觀察,族人對於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存在著一種矛盾的心態。


  雲力思說,部落裡的長輩、年輕的父母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都是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文化的打壓與傷害。但到了現在,有許多原住民族人在社會中成為被主流價值觀肯定的一群,自然會反過來為自己的文化與傳統復振、大力推動。可是那樣的動能,未必可以到達族人心中。
 

努力變成「都會人」


  「大家都在這過程裡被傷害,於是看不見寶藏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反而要向外追求。」雲力思說,無論是歌曲也好、族語也好,還有打鼓、舞蹈,各種知識技能,在部落都會看到族人們花錢送孩子去外地補習,把自己變成「不是泰雅族的人」。


  所以部落的孩子不說族語,在學校裡面努力練習中、英文;部落的孩子不再唱泰雅族歌曲,大家的手機裡面播放的、彼此練習的,都是「星光幫路線」。雲力思說,有的孩子希望去參加比賽賺錢,但為的只是追求物質,扮演一個連自己都不認識的人。


不敵現實 文化被分離


SDC10038.JPG


  雲力思在新樂國小擔任族語音樂老師,教孩子們唱母語歌曲。但很多孩子受到家長影響,會直接跟老師說「我沒興趣」,家長也會表達出「課業重要」的意思,要孩子參與課輔到晚間8點。雲力思很感嘆地說,族人為了考好學校、求取公職,無心深思族群與自身的密不可分:「有時候實在會教到心在淌血。」


  日前才在自家門口舉辦族語音樂會與說故事活動,雲力思說,邀請部落長輩和小朋友一起來,請學族語的學生用族語獻唱,並且告訴大家關於自己家族的故事。「以前在部落,文化就是生活,不是分開的兩件事。」雲力思希望,能在孩子的心中帶進族群的概念,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泰雅族人,必須關心自己的部落、語言、傳統和土地。


 
■部落族人對於自己的文化充滿矛盾,但也有不少人願意為了保留語言而努力著。圖為馬里光部落幼兒照顧中心,在這裡,老師教導族語歌謠,要讓孩子從小開始習慣說自己的母語。(圖文/呂淑姮)


應用當地視角看問題


  曾經在新竹尖石國中、橫山國中任教的鄒宗翰說,以漢人教師進入部落這樣的觀點來看,「必需要真正和族人朝夕相處,才能從部落內外發現不同族群的觀點差異」。他說,即使在同一個尖石鄉,屬於同是泰雅族的前、後山,學生與家庭面臨的問題都不太一樣。


  他也認為,原住民菁英極力推動的政策,大方向上來說也許是族人們迫切需要的,但與漢人推動的政策一樣,進入部落之後,都要用部落的語言來落實,才能真正收效,否則只是會造成彼此的誤會,也看不到任何實質效果。「在部落,父母仍然普遍認為高學歷者才令人尊敬。」鄒宗翰說。


發聲團體也搞錯對象


  另外一例,侵犯族人權利者自是極力隱瞞,然而外部環保或原住民團體為部落發聲卻也未進入部落。鄒宗翰說,尖石的比麟水庫,雖然大家都反對,但族人卻抱持悲觀態度:「政府要蓋,我們能怎麼辦?」鄒宗翰觀察,很少有人進入部落,和族人好好溝通,甚至還偶有團體搞錯邀請對象,讓族人感到不滿。


  鄒宗翰說,至善基金會在尖石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主要是陪伴學生,讓學生不至於有太多「空窗期」,因為能出問題的多半就是那些空檔時間。「用平實的語言和學生聊未來,學生都能聽進去,也都會在日後多想一想。」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