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煙再起

文字-A A +A

四月三十日狼煙再起,請加入我們的連署活動!或實際行動!反核~反核~

人口只佔1趴,用電只有0.5趴,核廢料卻全趴在台東,公平嗎?就在日本福島核一廠宣布要完全封閉反應爐的敏感時刻,經濟部卻於3 月29 日再度公布台東縣達仁鄉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廠址」,擺明鎖定達仁鄉南田村為核廢料終極的墳場。

台東縣民人口只有全國1%,用電量只佔全國0.5%,核能發電的好處為何是別人在享受,最後苦果卻要台東人來承擔?這公平嗎?連擁護核電的李遠哲博士在日本核災後,都跳出來說:「核電政策,要做很大檢討。目前核電廠發展並不理想,發電後有95%能量會轉為核廢料,處理上很困難。地震等其他災變,可能會使核電廠成為更大的負擔。」以後這95%的廢料,最後可能都要運到南田存放,將對台東及屏東帶來永遠的生態浩劫。

核廢料放射線長達數百年甚至數萬年,雖然核廢桶以「混凝土」作為屏蔽,但是混凝土、核廢桶有辦法完好數百年、數萬年嗎?蘭嶼核廢桶存放不到30 年,就已證實鏽蝕且污染太平洋。一旦決定存放在南田,世世代代註定與核毒為伍、與癌症共生,永永遠遠不得翻身,我們有權決定子孫千百年的未來嗎?

核廢場處於斷層帶,南田、安朔排灣原住民不該成為「福島50 敢死隊」再說,南田村臨海潮濕、處於斷層帶、地震頻繁、地質脆弱、造山運動不斷進行中,莫拉克風災重創大武山系就可知其地質的敏感脆弱,台灣不具備處理核廢的核心技術,監管品質也難以令人信任,我們可以把身家性命交給這些想賣電的專家學者嗎?

經濟部和台電以「回饋金」和「工作機會」當誘餌,誘導偏遠蕭條的南田人擁抱核廢,試問核廢如果安全,為何還要找地廣人稀的地方?為何還要用錢利誘?去核廢廠工作,正常情況下致癌率也是一般人的25 至50 倍,萬一發生危險,他們只會變成台灣版的「福島50 壯士」。在沒充分告知後果的情況下,就要把核廢料送過來,就好像誘人吸毒一般,毫無公義人權可言。蘭嶼已經淪陷,不該再有更多偏遠地區居民受害,不明就裡的犧牲。

 

不管你擁核還是反核,不管哪一個政黨,「都無法迴避核廢料要存放在哪裡」的問題。
 

我們主張:

 
一、使用核電最多者,就應該承擔核廢料的處置。

二、儘速移除蘭嶼之核廢桶,並主動對蘭嶼人的健康做長期追蹤調查。

三、讓核一、核二、核三廠除役,核廢料就地存放。

●連署聯絡人:謝文漢0921-798168

+++++++++++網摘出處狼煙行動聯盟+++++++++++++++

http://tw.myblog.yahoo.com/hunter-motion/article?mid=2449&prev=-1&next=2442&sc=1#yartcmt

為了台灣為了土地為了我們的孩子~~請加入連署平台


行動地圖按此觀看PDF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謝明海

古流

我已經加入連署:

核廢料儲存桶是安全的,所以馬英九應該帶頭示範給所有政務官看,領養兩罐,一罐放在家裡,一罐放在辦公室。他當然有權力不這麼做,如果政府說的『安全』是騙人的,馬英九也有免於危險的自由。

公民記者 謝明海

古流

其實原運說起~~那些老戰友~~我真捨不得!!記得~~去看看他們!!幫我們加油!!

6

加入時間: 2010.07.18

古流

加入時間: 2010.07.18
462則報導
78則影音
1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17世界疊杯競技賽/高雄

2017-06-11
瀏覽:
3,810
推:
0
回應:
0

感謝感恩年

2017-02-19
瀏覽:
3,474
推:
6
回應:
0

義治田有機農場

2017-02-17
瀏覽:
3,957
推:
46
回應:
0

阿嬤樂疊杯

2017-02-17
瀏覽:
3,755
推:
18
回應:
0

決戰速度

2017-02-17
瀏覽:
3,645
推:
126
回應:
0

圖騰數位化典藏

2017-02-09
瀏覽:
3,268
推:
41
回應:
4

圖騰陶壺新娘

2017-02-08
瀏覽:
7,017
推:
4
回應:
0

圖騰獵人百步

2017-02-08
瀏覽:
6,418
推:
7
回應:
0

來義部落畫話的人

2017-02-06
瀏覽:
2,789
推:
31
回應:
0

來藝起來!

2017-01-29
瀏覽:
2,908
推:
0
回應:
0

狼煙再起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3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3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