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公共藝術獎 裝置藝術綴飾街頭
公共藝術讓藝術品不再只是博物館的收藏,馬路安全島上巨大的鳥籠、車站五彩繽紛的座椅等,紛紛走上街頭,「藝」起和民眾互動!
【記者顏利真報導】公共藝術讓藝術品不再只是博物館的收藏,馬路安全島上巨大的鳥籠、車站五彩繽紛的座椅等,紛紛走上街頭,「藝」起和民眾互動!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二日下午,舉行第一屆公共藝術獎,一百卅八件參展作品經過激烈競爭,選出廿五件入圍,共同競爭公共卓越獎、最佳創意表現、最佳環境融入,和網路投票選出的最佳人氣等八項大獎,盼鼓勵更多本土公共藝術裝置公民空間。
作品多為國內知名藝術家所創作,但其中也不乏任教於藝術大學的教授作品。榮獲最佳環境融入、最佳教育推廣和最佳興辦單位獎項,位於文山特教學校的無障礙坡道作品《翱翔》,便為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的李億勳教授與學生的共同創作。
李億勳表示,《翱翔》以馬賽克磁磚拼貼,將各種飛翔的機具,透過人、機和動物意像的結合,表達欲超越地心引力,完成飛翔任務的想像。坡道超過一百公尺,製作過程極費工時。李億勳和廿幾名學生花了二個月,將馬賽克磁磚剪成片狀,再依色階變化拼出一幅幅作品,運到學校組裝。他說:「有人透過讀書讓自己視野更高,但對這些學生來說,學會走路是第一步,因此特將這個概念運用在作品中。」
文山特教學校校長張靜玉表示,當初李億勳創作前,特地和特教班學生互動,才創作出《翱翔》。作品結合動物園這項社區特色,讓動物們代表學生,透過學步機具的協助,最後全都飛上了天,可愛畫面背後同時又極具深意。她說:「坡道是每天學生練習學步的地方,非常開心能有這樣溫馨深遠的背景陪伴學生成長。」
自一九九八年頒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起,規定新建築物之建築經費的百分之一須為公共藝術創作之用,不到十年,國內已經有近千件藝術品。副總統呂秀蓮出席致詞時表示,台灣在解嚴後的多元發展下,讓藝術從室內走向室外,從私密走向公開,新材質與科技材料的使用帶來藝術新紀元,希望未來建築本身便成為空間美學的藝術作品。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