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淡水」在一九九六年的試刊號。
鄭穎暄/攝影
【記者鄭穎暄/新北市報導】你在淡水老街中真的感受得到老街氛圍嗎?稍微留心一下老街上福祐宮旁邊那條小路,踩著蜿蜒的樓梯而上,你可以看到淡水未受觀光規劃前的老街貌,也是最後一條保留了兩百年前淡水歷史建築與繁榮記憶的老街──重建街。
然而地方政府在一九九○年卻徵收了部分古厝,規劃拓寬重建街以利交通。《文化淡水》為保留地方文化而努力,第一百三十二期上寫著「用現代機械衝撞百年歷史,拆毀淡水最後一條老街,摧毀滬尾街坊集體記憶。」是針對去年新北市政府改制前,在年底進行第一階段重建街街屋拆除工程的抗議。
對許多淡水人而言,真正的老街不是到淡水必逛的淡水老街,而是鄰近的重建街。重建街沒有淡水老街熱鬧的攤販和觀光人群,卻有無法取代的濃濃古意。
重建街被稱為「淡水絲路」,從前商家林立,在清代七個通商口岸中,「滬尾」是其中之一,繁榮了靠近淡水河岸的街道們。重建街至今仍佇立著日據、清代或民國初建設的古厝,無論是香燭金紙店、中藥鋪、政商名流的住屋,保存了古厝文化、更保存了記憶。
新北市政府的「重建街拓寬計畫」即將拆除從清代保留下來的古厝,影響到淡水文化的保存。《文化淡水》在十幾年前就對此發出抗議,前任總編輯謝德錫說,他們從重建街頭訪問到重建街尾,這些田野調查都是研究淡水的很重要的素材。
《文化淡水》月刊由淡水文化基金會從一九九七年試刊十五期後,一九九八年正式發行,四版的內容涵蓋淡水歷史文化脈動和公共議題、藝文活動等。謝德錫說,一開始創辦不容易,要另外籌措三十萬存款證明才能向行政院新聞局申請正式立案,以印刷品出版刊物。
《文化淡水》創刊後,又經過一陣摸索才把版型確定,在二○○一年發行到五十六期,卻又因基金會創辦社區大學而將出刊業務停擺,謝德錫說:「沒有專責人士,都是兼辦,基金會有大計畫就會停滯。」刊物直到二○○四年才又再度發行。
透過刊物,淡水居民可以看到淡水的歷史痕跡以及公共議題不同的觀點。現任總編輯戴瑞君說:「很多觀點是一體兩面的,我們站在文化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人文切入點,譬如說道路的興建,有人覺得很好,對淡水發展很有幫助,但我們比較深刻在對於文化的破壞,希望把不同觀點帶給大家,呈現公共議題的另外一面。」
除了近期如火如荼討論重建街的話題,《文化淡水》在一九九七年時,也因為政府為紓解淡水車潮而欲興建「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沿著河岸興建,從台北市進入關渡在經過紅樹林、竹圍,然後進入淡水,為了觀光人潮,這條路將擋住淡水河岸美景,又何來觀光品質呢?於是基金會與在地文史工作室或在地文化維護團體一起成立「搶救淡水河岸行動聯盟」。
「搶救淡水河岸行動聯盟」發動在淡水沿岸指定古蹟,利用行政院文建會的文化資產保護法,利用指定當地古蹟做環境影響評估來延緩政府的動工,謝德錫說,政府已經編列預算,沒辦法檔,但他們以古蹟當關卡,總共指定了淡水氣候觀測所、淡水殼牌倉庫(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駱家古厝、水上機場,海關碼頭等,以此爭取時間,尋找對策。
《文化淡水》從一九九七年第九期寫到一九九八年第二十幾期都在關心「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的建案,透過刊載包含公聽會的內容、送交交通部的陳情書、學者專家的評論以及指定古蹟須做環境評估的拖延對策等實際行動,總算讓政府的計畫延緩下來,但最近政府計畫將恢復紅樹林到關渡北側平面道路建設,謝德錫笑著說:「我們又在抗爭,所以被稱做文化流氓。」
除此之外,謝德錫說,淡水很多古蹟都面臨改變或拆遷,淡水廿十幾個文化古蹟中,透過他們與在地文史團隊的努力,保存了一半以上;甚至在經過十年的努力後,把一個兩百年的信仰,祭拜八庄大道公舉行的殺豬酬神、迎神遶境等活動,終於列入新北市的無形文化資產。
《文化淡水》十幾年前申請過政府補助,介紹淡水每個里、每個社區的風土民情,戴瑞君說,那時候剛好政府希望社區可以發展自己的刊物,政府補助都有階段性目標,近幾年比較沒有對應經費。但「文化淡水」嘗試不用政府經費自己來做,想讓自給自足成為常態,經費大多來自定期定額捐款關心地方的人士。
「文化淡水」在試刊期時發展出固定的版型。鄭穎暄/攝影
《文化淡水》現在從排版到文章上網都自己做,謝德錫說,早期編排請印刷廠負責美編,戴瑞君則說:「以前不是word時代,照片也沒有像數位相片那麼方便。」現在DIY自己作業,戴瑞君說,雖然還不夠專業,但先從模仿開始,看別人怎麼編,以節省開支為前提做。
《文化淡水》每期發行量兩千份,二○○五年六十六期時向行政院文建會申請補助成立網站,戴瑞君說:「紙本發行數量有限,網路則無限。」而且紙本是雙色版,但在網路上可以是彩色版,現在二○○六年八十三期發行電子版,有計畫補期之前刊物的網路版,雖然文字已經數位化好,但照片還要收集。
戴瑞君說:「期望網站可以變成資料庫的檢索。」將網站變成淡水歷史的記錄。「常常有人打電話來問以前報導過的地方在哪。」她說,某種程度上,刊物提供了檢索的服務,所以網路版若有一個搜尋引擎會更好,而主要還是希望透過網路讓更多人閱讀這份社區報。
「文化淡水」前任總編輯謝德錫。鄭穎暄/攝影
《文化淡水》取材來自地方版的新聞,了解地方的脈絡;也透過在地團體、友好人士消息的提供,加上展覽活動文宣等。每期開編採會議決定內容,廣邀相關人士寫稿,戴瑞君說,採訪的部分不困難,因為編輯有很豐富的田野調查經驗,掌握採訪素材比較容易,「報紙有沒有把觀點具體和真實呈現」才更重要。
謝德錫也說:「不為特定的人說話,只為公益的事情說話。」他說,編輯作業一、兩天就解決了,不是難事,但面要廣、議題要多才是難處。未來希望《文化淡水》變成一個大家共同的刊物,更多社團和居民能加入他們,讓更多人關心淡水和更多事情能被發表出來。
重建街的故事。鄭穎暄/製作
文化淡水社區報
淡水重建街議題-PeoPo Talk(PeoPo Webcast)
淡水古蹟地圖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