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博物館「呷好稻香報」展

2011/05/10 16:39
3,044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100.5.7

照片

照片

台灣博物館「呷好稻香報」從99.9.28展延長至100.11.30,農糧署糧食經營科科長黃怡仁是台灣博物館的資深志工,也是「呷好稻香報」策展人,費心拍攝精彩的水稻生長影片首度在「米」教師研習營播出。

照片

將不同顏色的米冰在冰箱一年去蟲,再組合成台灣造型的藝術品,吸引大家的目光。

 

照片

「稻香」氣息的展場,陳列不同品種的稻穗及田間生物標本。

照片

從台大農藝系借出的當年磯永吉博士蓬來米育種所使用的器材,看起來很簡樸。

感謝台大農藝系鄭誠漢老師補充說明:胴割器是把稻米放在上面特殊網子上, 由下面打光往上照,如此一來就可以看到檢查到米是否有裂痕
,裂痕的形成原因很多:例如品種、栽培技術、日曬或烘乾時溫度過高等都有可能造成胴割,一般是希望胴割越少越好。

照片

還有?公圳、嘉南大圳的地圖。

照片

照片

照片

(原圖: 天工開物)圖片來源及詳細說明http://www.solar-i.com/watw-1.htm 

龍骨水車是約1800年前,三國時期(約公元200多年)魏國(今陝西)馬鈞發明,使輪軸轉動帶動槽內的串聯帶狀板葉刮水而上,不斷抽水到地勢較高的田地,以前天剛亮小孩子們要踏水車引水灌溉稻田,參與農事,黃科長笑說「夫妻昨晚若吵架,一定踩不好」,或許可以當現代未婚聯誼的活動之一。

照片

黃科長右邊的物品是戽斗(臺語音),「戽斗」以竹篾編製或  鉛鐵皮製成箕形,加一長竹柄用來揚水至較高的田地灌溉之用,「戽」是揚起之意,「斗」是指可以盛水之箕形狀物。形容一個人下巴較長、又微微向前翹起為「戽斗」,有時田園積水太多,也用來排水;戽斗也是莊稼人家農閒之時,到溪溝裡捕魚。

資料來源:http://www.dljh.tcc.edu.tw/Dljh/HomePage/%E5%8A%89%E7%B4%A0%E8%B1%90/html/chap3.htm#section6

照片

還有碾米體驗活動。

現場還有台南縣南科遺址的碳化稻穀的實物展出,圖書館同事看過台灣博物館的米展,她稱讚在歷史面非常完整,大家快到台博館,進入每天吃的「飯」深度文化之旅,吃飯會更有味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