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頭店慶端午 木屐新體驗

文字-A A +A

「準備,一、二、一、二,哇!要跌倒了!」台中市萬和宮在六日舉辦犁頭店端午節民俗才藝活動,今年特別邀請畫出彩虹眷村名聲的彩虹爺爺黃永阜,在五月二十八日時跟民眾一同彩繪木屐,端午節當天則由到場參加活動的文化局長葉樹姍、立委蔡錦隆及市議員張廖萬堅等人,一起穿上這長木屐,努力向前走,雖然來賓默契不太好,幾次差點跌倒,但都覺得很好玩。

文化局長葉樹姍等人穿上木屐,為活動展開序幕。(彭麗靜/攝)

【靜報記者 彭麗靜/台中報導】「準備,一、二、一、二,哇!要跌倒了!」台中市萬和宮在六日舉辦犁頭店端午節民俗才藝活動,今年特別邀請畫出彩虹眷村名聲的彩虹爺爺黃永阜,在五月二十八日時跟民眾一同彩繪木屐,端午節當天則由到場參加活動的文化局長葉樹姍、立委蔡錦隆及市議員張廖萬堅等人,一起穿上這長木屐,努力向前走,雖然來賓默契不太好,幾次差點跌倒,但都覺得很好玩。

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已有百年的歷史,相傳犁頭店的地底睡了一隻穿山甲,也就是鯪鯉,但穿山甲很貪睡,所以在端午節這天的中午,大家便穿上木屐走上大街,要震醒沉睡的穿山甲,希望穿山甲醒來幫忙農民耕土,以利農作,現在這個活動也已被登錄為中市民俗類文化資產,今年文化局更協助舉辦彩繪木屐的活動,讓這次的活動更有看頭。

南屯的舊名叫做犁頭店,而犁頭店是以鑄犁頭來販賣而得名,日後就以此為名。後來劉銘傳來台,以台中盆地為建府所在,建立東西南北之炮墩,故台中以前也稱為大墩,犁頭店位於大墩之西南而稱南墩,日本投降台灣光復後才改名為南屯。

 

彩虹爺爺所繪製的長木屐。(彭麗靜/攝) 彩繪木屐的活動吸引300人參與,成品於萬和宮進行展示。(彭麗靜/攝)

 

這次活動從早上十點開始,當天天氣炎熱,但還是一早就吸引民眾到場參加活動,活動一開始由電音三太子開場,大跳《保庇》以及sorry sorry舞,結合傳統與現代,一個大人、兩個小孩的絕妙組合順利炒熱現場氣氛。接著萬祥龍獻瑞、鑼鼓喧天慶端午、跳鼓陣的表演也都由小學生擔綱演出,台下的民眾除了觀看表演,也覺得這些小朋友都好厲害。

 

電音三太子大跳「保庇」,炒熱現場氣氛。(彭麗靜/攝) 由小學生帶來的祥龍獻瑞,精彩又可愛。(彭麗靜/攝)

 

下午舉行開幕典禮,天氣實在太炎熱了,小朋友拿起水球就開始打起水仗,消去不少暑氣。典禮也頒發獎項鼓勵彩繪木屐的參賽者,感謝他們對傳統活動的認同,接著就進到整場活動的重頭戲,由大鼓陣帶頭,大家穿上自己彩繪而成的木屐開始踩街,連小朋友腳太小都拿繩子把腳跟木屐綁起來以防掉落,大家不畏炎熱,穿木屐走上街延續犁頭店的傳統,聲勢浩大,凸顯了南屯特有的傳統文化。

 

民眾穿上木屐走上大街開始踩街活動。(彭麗靜/攝)

下午的活動有民俗才藝表演及民俗才藝趣味競賽,適合大朋友小朋友參加,一整天下來的活動琳琅滿目,還能逛逛犁頭店特有的傳統老街,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到場體驗中市的傳統文化,度過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9.09.29

靜宜大傳創事紀

加入時間: 2009.09.29
1,334則報導
672則影音
161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3:00

陶藝豐富的色彩盛放

2024-03-27
瀏覽:
1,353
推:
1
回應:
0
3:12

引領社區轉型 躍上永續發展

2024-03-20
瀏覽:
3,901
推:
0
回應:
0
3:02

興衰多年 堅守漁業之路

2024-03-20
瀏覽:
3,594
推:
0
回應:
0
2:39

健康好身體 練練五禽戲

2024-03-13
瀏覽:
4,998
推:
0
回應:
0
3:31

百年命相館繼承人 淡看人生

2024-03-13
瀏覽:
8,482
推:
0
回應:
0

玉雕藝術家 見證臺灣玉興衰

2024-03-13
瀏覽:
3,523
推:
0
回應:
0

金屬陶藝家林時植

2024-03-06
瀏覽:
3,686
推:
0
回應:
0
3:29

馬國女婿來臺 實現年少夢想

2024-03-06
瀏覽:
5,204
推:
0
回應:
0
3:02

轉型傳統林業 建立木工創生

2024-03-06
瀏覽:
11,170
推:
3
回應:
0
3:35

陶藝巧手 植栽與神怪交融

2024-02-28
瀏覽:
6,618
推:
0
回應:
0

犁頭店慶端午 木屐新體驗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