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方荷生兒女打造書屋 培力中輟生與精障者

2025/01/15 21:00
7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記者梁程穎、許幸瑜/台北市大安區報導】在台北大安區溫州街,姊弟檔方億玲、方億傑打造出獨特的複合式空間——「書屋花甲X而立書店」。一樓的書屋花甲以「續食料理」為主打,將即期食材轉化為美味餐點,同時提供中輟生職業培訓;地下室的而立書店則成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支持據點,透過書籍選介、心理講座等方式,陪伴生命中遇到困境的人。承襲自里長父親方荷生的社會關懷,正以嶄新形式在台大商圈延續。

      ↑ 姊姊方億玲(右)、弟弟方億傑(左)與爸爸方荷生(中)一同為了社區創生與續食推廣努力。圖片提供/方億傑

      畢業於餐飲相關科系的方億傑,原本計劃出國深造,但受到父親方荷生長期投入社區服務的影響,決定留下來投入社會企業。方荷生不僅在南機場成立社區型食物銀行,更在2016年發起「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並擔任理事長,這份對弱勢關懷的熱忱深深影響了他的子女。方億傑選擇留下來後,將自己的餐飲專業與社會理念結合,協助父親在南機場開設了續食餐廳「書屋花甲」,致力推廣食物零浪費的理念。

      疫情期間,為了將這份愛與關懷的精神推廣給更多人,方荷生和團隊決定帶著書屋花甲走出南機場。看準台大商圈年輕族群的特性,2021年,方億玲加入團隊後,三人選址羅斯福路,打造「書屋花甲×而立書店」複合式空間。這個新據點的一樓由方億傑負責,延續書屋花甲的續食料理與咖啡;地下一樓則是方億玲主理的而立書店,提供文學及身心健康相關書籍,同時舉辦各式藝文講座,為社區注入更多文化活力。

      書屋花甲:從培力到共生的社區基地

      被譽為「地表最強里長」的方荷生,十多年來在台北市中正區南機場深耕,先是送便當給獨居老人,後來看見物資浪費現象,創立社區型食物銀行,系統性地整合資源幫助弱勢。2016年,方荷生更把關懷觸角延伸至青少年議題,在南機場夜市附近開設「書屋花甲」。同時推行兩大使命:培育弱勢青年與推廣續食理念。2021年,方億玲加入團隊後,三人選址羅斯福路,打造「書屋花甲×而立書店」複合式空間。


      這個複合式文化空間橫跨兩層:方億傑在一樓延續書屋花甲的傳統,帶來暖心的續食料理與咖啡香;而在地下一樓,方億玲的而立書店不只陳列文學與身心健康書籍,更透過各種藝文講座,為社區創造嶄新的文化活力。


      「當時我們在做青少年課輔班,問小朋友想學什麼,他們說想學咖啡。」店長方億傑回憶道。他放棄海外工作機會,與姊姊方億玲一起投入社區服務。方億玲則是具備出版社和文化空間企劃經驗,熱愛文學的她負責規劃空間的文化活動。

      最初的書屋花甲僅有一台小型咖啡機,與致理科技大學合作開設咖啡證照課程,專門協助所謂的「飛行少年」——經常翹課或離家在外遊蕩的青少年學習一技之長。透過考取證照,幫助這些容易被社會忽視的青少年重拾自信。與此同時,方億傑也將自己的餐飲專業與父親的理念結合推動食享冰箱計畫,把格外品和即期食材轉化為美味料理,推廣食物零浪費的概念。

      「我們最長的案例做了六年,從兼職做到正職,」方億傑分享道,「還有一位印象深刻的學員,他是所謂的飛行少年,在學校常和人打架。其實他更像是自閉症的狀況,因為同學欺負他才會動手。」

      書屋花甲採取獨特的陪伴方式,願意投入兩到三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培養這些年輕人,這在講求速效的餐飲業中相當罕見。方億傑分享一位飛行少年的轉變,這位學員剛來時幾乎不說話,前半年都需要同事從旁協助,幫忙與客人互動。經過半年的耐心培養,他終於能獨立應對客人。方億傑回憶說:「某天在廚房,聽到他已經能夠流暢地為客人服務,用我們平常介紹的方式自然地表達。」這樣的成長讓方億傑更加確信,即使過程緩慢,這種長期陪伴的培力方式確實能帶來正向改變。方億傑解釋道,「這裡更像是一個讓年輕人能夠安心犯錯、慢慢成長的空間。」

      ↑「而立書店」與「書屋花甲」的溫馨招牌,為羅斯福路增添一抹人文氣息。攝影/梁程穎

      ↑ 店內陳設許多書籍,也有而立當月選書推薦。攝影/梁程穎

      從續食到共享:創新的社區連結模式

      書屋花甲的創新實踐始於食物永續的理念。最早是從「食享冰箱」計畫開始,媒合量販、餐飲業者,將剩食妥善處理後分送到各地食物銀行,始於2016年,至今兩年半。他們與在地麵包店合作,將下架的麵包透過「惜食中途島」作為中央廚房處理後,配送到各個據點。惜食中途島每周可處理5000公斤食物,且附有冷凍與冷藏櫃,把原本會變成廚餘的剩食變成「續食」,分送到上百處的食物銀行與食享冰箱,提供給需要的民眾使用。民眾只要用悠遊卡感應,就能免費取用麵包。

      隨後,他們進一步擴展續食的範疇。這個計畫最初是為了供應活動中心的長者共餐,需要大量的蔬菜,於是他們開始與家樂福討論即期蔬果的運用可能,在與家樂福基金會的合作中,書屋花甲開始接收更多樣的食材,並將續食分為兩大類:一是即期的蔬果,二是規格外但新鮮的農產品。「像超市的小黃瓜,因為彎曲而不符合包裝規格,但品質完全沒問題。又或者是外觀較差的番茄,我們會透過醃漬等方式改變其料理方法。」

      在家樂福基金會的支持下,這個計畫逐漸擴大,從內部使用發展為對外營業的餐點特色。「我們希望透過餐點,讓消費者也能了解續食的理念。」方億傑表示。

      方億傑觀察到食享冰箱創造了多樣的社區互動。「有三種不同的使用者。」他說,「第一類是確實需要物資的弱勢民眾,第二類是社區居民,第三類是附近的學生。」這個系統不僅減少食物浪費,更創造了意想不到的社區連結。有些住戶取用麵包後,會向朋友推薦麵包的來源店家;也有客人會在用餐前帶新朋友來認識這個分享系統,讓續食的理念得以在社區中擴散。

      ↑ 店門口擺設著續食冰箱,讓更多需要的民眾可以使用。攝影/梁程穎

      而立書店:用閱讀療癒心靈的安全港

      而立書店展現了不同面向的社會關懷。「而立」二字的含義,並非傳統的「三十而立」,而是象徵每個人都有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力量。這個理念深深植根於書店的選書方向與活動規劃中。

      由方億傑的姊姊方億玲主理的而立書店,特別關注心理健康議題,這與她個人經歷密切相關。「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方億傑表示,「讓有相似經歷的人能自在地閱讀、交流,不用擔心異樣眼光。」

      書店定期舉辦兩個主要活動:「而立心理室」邀請諮商師或心理師選擇一本書進行導讀,帶領參與者進行深度討論,創造互相支持的氛圍。「而立之夜」則邀請知名作家、音樂人等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曾邀請過台通、歌手鄭宜農等人擔任分享者。「每個人都會經歷人生的跌倒時刻。」方億傑說,「有人可能20歲就經歷而立,有人可能要到50歲。透過這些分享,我們希望展現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重生時刻。」

      ↑ 而立之夜請來的知名主持人曾寶儀。圖片提供/方億傑

      數位時代的閱讀創新

      面對數位化浪潮,而立書店採取創新的因應方式。「現在要看完一本書確實變得更困難。」方億傑觀察道,「所以我們會建議從作者的單篇文章開始,或是透過Podcast認識作者,再漸進式地接觸完整著作。閱讀的形式可以改變,但書籍存在的價值不會消失。」

      他們選擇以複合式經營模式,讓閱讀與餐飲結合。「看書和吃飯都是人在吸收能量的方式,」方億傑解釋,「有些客人可能看書的快樂大於吃飯,我們希望能同時滿足這兩種需求。更重要的是,當你單純要人進書店看書可能較難,但如果能在用餐時順便接觸一本書,這就創造了閱讀的機會。」

      社會企業的永續之路

      書屋花甲與而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證明,社會企業可以在堅持理念的同時找到永續發展的方式。「我們並非以營利為導向。」方億傑強調,「而是希望能夠自給自足,將收入用於擴展服務。」他們通過多元的課程設計和活動規劃,在維持基本營運的同時實踐社會使命。

      書屋花甲計劃開設更多元的課程,包括餐飲、甜點製作等,持續為青少年創造職涯發展機會。而立書店則將繼續深化心理健康相關的活動與服務,打造更完整的社區支持系統。

      在這個強調效率與速度的時代,書屋花甲與而立書店選擇用較溫和的步調前進,創造出一個讓人能夠停下腳步、互相支持的空間。這不僅是社會創新的實踐,更展現了在商業模式中納入人文關懷的可能性。

      ↑ 書屋花甲和而立書店創造出一個讓人能夠停下腳步、互相支持的空間。圖片提供/方億傑

      採訪側記:

      到書屋花甲採訪得當天是一個下雨天,但在店裡可以看到還是有許多人,店內一進去就可以看到許多可以購買以及閱讀的書籍,在店裡的裝飾也可以看到許多過去他們所舉辦過的活動,是個會讓人感到放鬆的一個空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