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協會推牌卡 引導少年談性、愛與情緒

【記者吳宜蒨、謝逢晏、林筠珈/台北市報導】「第一次跟女朋友做愛,是我此生最Man的時刻,有種『登大人』的感覺!」、「和另一半發生性關係時,是我此生最不Man的時候,因為我們總會在性行為後聊天談心,很多生命中的故事都在那時和伴侶坦承,我覺得那個時候的我最脆弱。」這是兩個不同男生對於同一張圖片的自我揭露,圖片上是兩個全裸的人相擁(圖一),相同的圖案通過每個人不同的情感投射,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解讀。台灣男性協會專為青少年設計了一款《少年·漫話》牌卡,漫畫風格設計的牌卡,讓青少年能以此為媒介,開口說出自己的故事。
台灣第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倡議組織「臺灣男性協會」,於2018年由勵馨基金會協助成立。勵馨基金會過去多服務兒少、婦女,但在後來服務的個案中發現,原先「男加害,女受害」的觀點無法適用於所有案件,並且注意到男性經常被社會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束縛,便催生了「臺灣男性協會」,著重關注男性需求。
臺灣男性協會理事長郭雅真,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心理輔導與諮商碩士,致力於男性情感教育工作多年。在臺灣男性協會創立初期便加入成為會員,擔任了兩屆理事的她在今年被推選為理事長,也是臺灣男性協會創立以來的第一位女性理事長。
臺灣男性協會理事彭治繆在同志熱線協會工作多年,勵馨基金會最初發起創立臺灣男性協會時,邀請了一些性別團體共同參與,而同志熱線協會也是其中一個。彭治繆在同志工作過程中發現,男性的成長歷程對男同志的影響是確實存在的,於是決定加入臺灣男性協會,一同為男性發聲。
「有橋漫畫工作室」的創辦人陳小雅,同時也是《少年·漫話》牌卡的繪者,畢業於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的她,從小就立志成為漫畫家,於是在畢業後成立「有橋漫畫工作室」,創作的同時也持續在培育新的台灣漫畫家。
《少年•漫話》共80張,分為性、愛、關係、情緒各20張,社工或教育工作者會向少年提問,並讓少年從80張牌卡中挑選出與自己生命經驗相近的圖案牌卡,再由少年說明為什麼選擇這張牌卡,透過這樣的模式,讓青少年願意分享自己成長歷程中的故事。
↑ 《少年‧漫話》牌卡依青少年最在意或困擾的「性」、「愛」、「情緒」及「關係」作為四大主題,並以「一張卡、分兩堆、三張牌」口訣解釋使用方法圖片來源/台灣男性協會
↑ 一張卡:領導者隨意選出一張牌卡,邀請團體成員各自說出看到了什麼,或是邀請成員各盲抽一張牌卡,輪流發言進行故事接龍,領導者可視課程目標而訂。圖片來源/台灣男性協會
↑ 分兩堆:依據談話主題或課程目標,邀請成員不加思索,直覺地將牌卡迅速分成兩堆,例如:喜歡/不喜歡或覺得正向/覺得負向。分類完後,邀請成員展開對話。圖片來源/台灣男性協會
↑ 三張牌:依課程目標,邀請成員明選或盲抽三張牌,由左到右依序排列。例如三張牌可分別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張牌卡可以是時間、類別或關係,依課程目標運用。圖片來源/陳小雅老師提供
少年漫話 青少年男性的情感對話工具
情感教育的話題常將更多的焦點放在女性身上,但其實青少年「男性」,也面臨被性別框架侷限的壓力,台灣男性協會注意到此現象後,為此設計了一款情感教育卡牌《少年·漫話》,透過漫畫風格與靈活的操作方式,幫助男孩打開心扉,展開對話。
台灣男性協會希望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的壓迫,因此特別關注青少年男性,郭雅真表示,協會從服務男性的情感教育當作起點,並漸漸將焦點放在「青少年男性」這個群體。她進一步解釋:「青少年男性很少有機會被鼓勵談情感,他們的語言表達往往非常有限,像是,「幹」這個字可能有五十種情緒的意思,但他們無法具體說出來。」彭治繆也提到,我們希望在男性的情感教育上,從年輕一代開始,給他們一個探索情緒與關係的工具。
雖然《少年·漫話》適用於不同性別與年齡,但它特別針對青少年男性設計。郭雅真強調:「女孩子的生命中也會遇到男性,但對男孩子來說,他們更需要這樣一個專門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工具。」
漫畫風格與文化共鳴的結合
《少年·漫話》的設計選擇以卡牌形式呈現,彭治繆說:「我們將卡牌分為四大主題——性、愛、關係與情緒,每組各20張,包括性行為、安全性觀念、親情、友情和對自我的愛,抑或是親密關係、家庭關係,甚至是開心、悲傷、焦慮等情緒。如果使用者未成年或不適合討論性議題,可以自行移除相關卡牌,非常方便。」這樣的設計能讓運用卡牌的人,根據不同情境靈活應用。
協會在設計過程中,與有橋漫畫工作室合作,為卡牌創作原畫,希望打造一款真正貼近「台灣青少年文化的工具」。陳小雅分享:「為了呈現台灣文化脈絡,我們在卡牌中融入了宮廟、刺青等本地意象,讓畫面與青少年的生活經驗產生共鳴」。例如,郭雅真分享,當時在早期版本試用時,有收到學生反饋說:怎麼沒有「刺青」,團隊突然間意識到缺乏這一重要文化元素,於是立刻補充設計了一張刺青圖卡。
在「性」主題的設計上,陳小雅說明,這一部分有尺度較大的畫面需求,我設計了隱晦但又直接的剪影畫面。試用期間,有些人看不懂,但有經驗的使用者能秒懂,這樣的兩極反應成為一個有趣的環節。」她認為,這種微妙的設計既能引發對話,也避免敏感話題過於直白,讓卡牌在處理性別與情感議題時更有層次感。
此外,卡牌採用黑白灰階的漫畫風格,並加入銀刷網點技術,營造光影流轉的質感。陳小雅老師表示:「我們希望這種熟悉的漫畫風格和微微閃亮的氛圍,能降低青少年使用者的心理障礙,進而開啟原本較難分享的話題。」
卡牌如何促進情感對話
《少年·漫話》不僅能運用在學校這樣的教學場域,彭治繆表示,男性協會的前理事長曾將《少年·漫話》引入監獄,用於男性受刑人團體的情感交流。他分享,當外界給這些男性貼上犯罪標籤時,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們的童年可能沒有被好好對待,但透過卡牌,他們願意敞開心扉,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甚至分享童年未被好好對待的過往。郭雅真補充:「監獄裡的氛圍通常是很抗拒的,因為受刑人參與這樣的活動,最初可能都是被要求的。藉由卡牌的圖像設計和故事引導,讓他們開始感到安全,願意透過這些畫面講出過往壓抑的感受。」
除了監獄,卡牌也能運用在街頭推廣攤位中,郭雅真提到,在一次活動攤位中,許多人帶著「算命」的心情來體驗卡牌,卻在短短幾分鐘內與自己的情感建立了聯繫。「無論是男孩、女孩,還是成年人,都能透過三五張卡牌講述自己的故事。她說:「那些感嘆卡牌很準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願意打開自己的心,和自己對話;卡牌是工具,我是個引路人而已」。《少年·漫話》已在多種場域中被廣泛應用,從教育現場到輔導機構,甚至是監獄團體,。這套卡牌不僅是工具,更是引導情感對話的一把鑰匙。
從少年到中年 情感對話的延續
臺灣男性協會期望他們出版的《少年·漫話》牌卡,除了能讓男性透過牌卡這個媒介,願意開口說出自己的故事,也能使更多人知道該如何與身邊的男孩、男人談「情感」,彭治繆說:「『談情感』不是指談戀愛,而是討論情感,透過男性表達自身的情感,鬆綁印象中對男孩子的框架、男性該有的樣子。我們近幾年也發現,男性身邊的重要女性,比如媽媽、妻子、女朋友甚至姐妹,其實也都開始關注男性情感議題。」
郭雅真最後也驚喜透露,明年將再為《少年·漫話》增加二十張與中年男性有關的牌卡,比如失業、中年危機、發福等,讓《少年·漫話》成為一套更完整的牌卡,能適用於所有年齡層的男性,擴大《少年·漫話》的影響力。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讓我想起了卡通《我們這一家》中的爸爸花爸、兒子柚子,平常總是沉默寡言,經常隱藏自己的情感,也很少會對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但其實每一次的內心小劇場都很多,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想到我爸,他的話同樣不多,有心事基本上也不太會跟家人分享,甚至常常問他的意見時,他都覺得沒意見。但觀察他的生活、做事方法會發現他其實是個很有想法的人,只是不擅長將想法、感受說出來。因此,這次採訪臺灣男性協會出版的《少年·漫話》牌卡、聽理事長分享案例故事都讓我覺得很有趣,也希望《少年·漫話》能讓更多男性願意開口談談自己的情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