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07台灣回顧:蘇花高爭議難解 環委促回歸政策面重新評估

2007/11/23 12:15
7,512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受訪者:花蓮環保聯盟會長 鍾寶珠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李佳達(建設純淨花東義工組織專案企畫)

蘇花高議題,最早始於1990年代交通部長張建邦提出的環島高速公路計畫,交通部更於1998年提出BOT計畫,但最後無廠商願意承包。時至2000年的總統選戰,藍綠陣營皆承諾將由政府接手,在當時政黨輪替的混亂之際,蘇花高於2000年3月通過環評,但在財政赤字與地方政府意見衝突的情形下,行政院宣布緩建的政策。後因環評通過超過3年,交通部於2004年6月向環保署提起環境差異分析審查,迄今已歷經第六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仍未定案。

蘇花高議題最大的爭議,誠如環評委員於最近一次環評會議的發言,當初能一階段通過環評的原因,迄今已不存在。1990年代政府期待國道能帶動產業東移,刺激東部經濟,若政策成功,為因應運輸及就業需求,加上當時北迴鐵路等尚未完成電氣化作業,花蓮也缺乏基本的醫療設施,綜合而有興建國道之必要。

如今時過境遷,環保署政策環評結論指出就算有蘇花高,產業東移政策亦不會成功,反而將造成更嚴重人口外流;交通部政策白皮書明訂要抑制汽機車的使用;北迴鐵路運輸功能和花蓮的醫療基礎設施皆有大幅改善;當時興建蘇花高的需求都已不復存在,且數據證明以2003年為例,蘇花高當年預估的交通流量竟然比實際高出139%,沒有預期效益,卻將造成千億負債,引起新任委員疑慮。

民間團體則對本案各有正反主張:花蓮觀光協會認為唯有蘇花高才能帶進人潮;但亦有知名國際飯店集團總裁認為花蓮不應以國道複製西部經驗,造成花蓮的特色流失或破壞。保育團體對於蘇花高經過17個敏感區位表達憂心,尤其東部的地質、水文皆具有高度複雜性,若如雪山隧道之例,挖斷水脈,或未來隧道內之斷層帶發生災變,將產生不可恢復的傷害。原住民團體則主張,依法經過原住民傳統領域,應和該地族群進行討論與利益分享,但至今開發單位仍完全忽略原住民族意見。另地方人士強調每次民調花蓮贊成人數皆高達7、8成,認為中央罔顧地方民意;但反對人士卻指出同樣一份調查中,高達80%受訪者表示對計畫內容不清,資訊不足的狀況下,民眾很難作合理的判斷。

蘇花高議題目前處於無限期補件的狀態,誠如環評委員所質疑,當政策環境已完全不同時,蘇花高環差分析是要審查政策影響還是要審查工程技術?而兩黨總統候選人紛紛表態蘇花高政策值得再探討之際,這個議題應重回政治領域,受到更廣泛而審慎的討論。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